蔡武认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总量偏少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其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功能不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排位靠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作了极大的努力,但落后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各级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很低,总量就更不用说了。这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与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相适应,与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相适应,这才能体现出“现代”性。
第二,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存在着城乡、区域不平衡和资源分散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公平、均等地享有文化成果。这是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均等化不仅仅是指结果的均等,更是强调机会和过程的均等。通过均等化,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标准化就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考核评价的标准化。另外,还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推动形成合力。
第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以往,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从政府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大包大揽,较少从人民群众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追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应该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
第四,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由政府提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如今,我们认识到,公共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但政府能力是有限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政府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和舆论各种手段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蔡武介绍,建立和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第一,市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不再过多干预市场行为。就我们国家整个经济体制而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文化建设领域,考虑到文化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我们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完善文化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第二,市场竞争环境公平宽松。要求文化市场的准入更加宽松,最大限度地给市场主体松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第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举措,使人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参与竞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样式更加丰富。
第四,文化市场更加开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符合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