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10月全国财政收入为121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2%。而前三季度,全国的财政收入达到9838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6%。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达到9%。
相比之下,前三季度国内的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长幅度却不如全国财政收入。据统计,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而同期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仅为6.8%。
自1978年以来,国内经济长期保持着理想般的名义增长率,35年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而近十年的年均经济增速更是超过了10%。面对中国经济长期的高增长水平,国外机构也普遍认为,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性的高增长,当属世界一大奇迹。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或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实体经济大国。
的确,经历了三十余年经济的名义高增长,中国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国家的称号,并成功踏进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队列。然而,针对国外机构的高度评价,中国经济长期持续性的高增长难免遭到各界的质疑。那么,在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问题呢?
根据机构的监测数据统计,35年间国内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同期国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5%,农村居民人均年均收入增长速度为7.4%。另外,在过去35年时间内,全国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4.6%。也就是说,35年间,尽管国内经济年均增速惊人,但是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却长期跑输GDP,而居民年均收入水平以及GDP的年均增速更是长期跑输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速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一段时期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未来10年实现翻番的目标看似夸张,实际上任务的完成难度并不大。按照过去35年国内经济的平均增速以及城乡居民的年均收入增速推算,只要未来10年依然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均的数值,则2020年就能够轻松实现翻番的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时期内,社会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各主要城市也从原来相对落后的面貌发展成当前繁华的景象。然而,针对长期高速增长的居民收入以及GDP水平,笔者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即相关数据的水分究竟有多大。
以居民收入为例,其收入一般由工资收入、转移收入、经营收入以及财产收入构成。一般而言,工资收入当属城镇居民收入最重要的部分,而相应的占比高达60%以上。然而,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国内普遍居民的工资收入涨幅呈现出长期跑输CPI的困境。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谈不上追赶GDP以及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速水平了。
近年来,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居民收入重要的组成成分。何谓财产性收入?即通过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收入。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当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居民收入水平超过了2%,且这一占比仍将持续上涨。
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房屋、收藏品等能获得的收入也称作财产性收入。然而,通过对近几年的行情可以发现,在上述的品种中,房屋的保值增值能力最强,而拥有房屋者也在近年轻易享受到潜在资产增值的过程,同时他们也是财产性收入的潜在受益者。遗憾的是,由于房屋具有流动性差以及交易成本高的特点,一般居民不会轻易买卖自家的房屋。因此,在当前社会生活成本持续上升的大环境下,居民很难通过其他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大多数居民只能艰难承受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
又以GDP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位列全球前列的水平。而过去35年间年均9.8%的惊人增速更是让全球大部分国家羡慕不已。然而,在持续高增长的GDP数据背后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前一段时期,地方GDP汇总竟高于全国的数据。针对这一种现象,主要受到数据的重复计算以及相关因素影响。当前,我国GDP的核算采取的是分级核算体制,即国家与地方分别核算GDP,并由国家相关的部门对各省份的GDP数据进行审核。然而,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一些漏洞逐渐浮现。更为普遍的问题是,在当前的核算体制下,地方的GDP数据存在着很大的水分。更有甚者,部分地方管理者通过相关的措施对当地的GDP进行强行干预,以稳固自身的政绩。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赖GDP数据分析当前国家真实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可靠。
笔者认为,片面追求数据上的高增长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而居民收入增速长期跑输GDP更是反映出当前社会压力巨大的一面。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逐渐缩小居民收入与GDP增速之间的差距,可通过不同的方式逐步扩大居民的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国家必须坚决打破地方对GDP的盲目崇拜,以减轻经济改革的压力。
(和讯理财特约财经评论员:郭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