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萧山老人金城弓着身子,一边指着照片,一边提高声音说:“我参加腾冲战役时,就这么大。”
金老看的照片上,一个看上去20多岁头戴钢盔的中国步兵,驮着一只受伤的猴子走在缅甸雷多公路上。
70年前,为保卫家园,数以万计像金城一样的青年,进入缅甸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支后来被称为“中国远征军”的国民革命军部队,起初并不被看好,但正是这支队伍,用鲜血和生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昨天,为期12天、由中新社浙江分社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基金等单位主办的“国家记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解密展在浙江杭州西湖博物馆开幕。
这次影展,让金城第一次见到了11位当年和他一同远赴缅甸战场的浙江战友……
弹片每天从头上飞过
1942年到1944年,为保卫中国惟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投入4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伤亡约20万。
这次展出的300多张照片,由美国通信兵团在中缅印战区拍摄,沉睡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多年。昨天,它们就像电影胶片一样,开启了老兵们的记忆闸门。
1943年,22岁的金城在街头挨了日本军人的两个耳光后决定投笔从戎,随后编入滇西远征军54军36师,任机枪连特务长。
昨天,金城指着现场一张记载“腾冲战役”的照片说,那是应征入伍参加的第一个战役,也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战。
“没有一间房子是好的,弹片每天都会从头上飞过。”金城当时的工作是负责前线补给,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每天都会与死神擦肩而过。金城说,有一次他和战友往前线送饭,结果日本轰炸机来袭,他的3个战友当场牺牲,巨大冲击波掀翻泥土,埋住了他,也让他落下了右耳耳背的毛病。
在金城旁边的陈仲瑜曾是中国远征军的狙击手,1943年6月8日,18岁的他从诸暨前去抗战。
“战区的雨有时下得特别大,我们扛着枪过河,晚上还裹着雨衣睡觉。”想起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陈仲瑜并不觉得苦,“一心一意打仗,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几十年过去,这些当年在战场上不惧生死的战士,有的已经入土,有的也因历史原因生活潦倒。
金城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种地。“文革”中,他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批斗游街,但活下去的信念并没有停止。70岁时,因为没有任何社保,金城来到萧山,靠着给人做门牌,一点点积累开了公司。如今,这个93岁的老兵每天依然上班,帮儿子管理公司的账目。
金城说,以前自己从来不敢和别人说自己是远征军,现在,随着历史一点点解密,他终于抬起了头。
二战胜利有他们的功劳
昨天,到场的中国远征军著名将领戴安澜之子戴澄东说,“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过去曾在中国史上被湮没了,现在通过展出和宣传,让国人记住,“这段历史很重要,对抗日战争以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专程赶到杭州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副理事长耿志远说,通过照片可以重温历史,重温中美共同抗击日本、同一战壕的历史,他怀念帮助过中国的美国朋友:领导中国远征军的史迪威将军,带领飞虎队空军的陈纳德。
耿志远说,这些年自己在云南走访了不少老兵,两三个月就有二三十位老兵离世,在世的老兵生活也普遍不是很好。耿志远希望,媒体能搜寻更多老兵的事迹,因为二战的胜利有他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