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染色风波”,让尚未大批上市的赣南脐橙先“火”了一把。捏了一把冷汗的销售商中,有人被发现偷偷地给橙子贴上洋标签,声称它们来自美利坚和大洋洲。
以为套件“假西服”就能绕开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商贩头脑活络得让人哭笑不得。消费者也不傻,没有平时积累的良好商誉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证明,“染色风波”尚未结束,就算你橙子贴“宇宙标签”也不信。
橙子穿“假西服”,反映的是部分商家的诚信败坏,根子上则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作祟,似乎只有“傍洋牌”,才能证明安全、优质、上档次。无独有偶,近期频频见诸报道的“瑞可爷爷の店”也被指“傍洋牌”,这家企业被曝光未经日方授权就在中国大陆开设了数十家门店,并使用高仿的日本相关品牌形象为店招。
诚然,创业艰辛,企业发展初期往往没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又不甘于贴牌生产的微薄利润,因而采取了“傍洋牌”的手段来完成原始积累。笔者并不怀疑有一些“傍洋牌”的企业在赚取一定资金后会走向正轨,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但对前述这些借“洋牌”规避食品安全责任或直接生搬硬套“洋牌”的经营者,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有洗心革面的那天。
可以说,“傍洋牌”早已不是新鲜事,这其中恐怕还有绕不开的法制问题。比如“瑞可爷爷”一案,日方并未在中国大陆注册相关商标,因此不属于中国大陆《商标法》对已注册商标的保护范畴,监管部门缺乏介入的法律依据,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方不打官司,那么中国大陆山寨版反而可以若无其事地继续生存,甚至因为曝光而声名大噪。
此外,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由商标局统一管理,而企业名称注册登记则实行地域管辖,由各级工商机关负责核准登记。这无形中形成了监管的盲区:若“傍洋牌”者将已注册著名商标作为自己公司的商号,地区工商机关如果不主动去查询辖区外的已注册企业信息,可能根本无法发现,这些都无意中助长了违法者的气焰。
不过,记者以为,治理“傍洋牌”现象,法制健全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人为。有一点值得庆幸,那就是消费者眼光和头脑的日益成熟,使得“傍洋牌”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奉劝那些目光短浅的企业,短期利润虽然赚得到;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执迷不悟,就会一头扎进违法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