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消费新闻
有色金属行业污染比例居首位 小作坊散乱治理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1-07 09:30:01

  11月4日,环保部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显示,环保部将采取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等四项主要措施。

  而在工业污染治理上,环保部提出,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督查,对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6个大气污染物排放比较高的行业进行全面排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十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正在逐年递增,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方面,以2000年为例,当年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共计239亿元,而到2009年时该金额达到442.6亿元,到2011年该值为444.4亿元。

  而作为污染大户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近几年的环保投入究竟有多少?收效又有多少呢?

  江西铜业

  节能减排投入逾20亿元

  早在今年8月,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环保部决定修改铝工业、铅锌工业等6项有色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据了解,此次修订主要涉及铝工业、铅锌工业、铜镍钴工业、镁钛工业、稀土工业和钒工业。新修订的标准中,增加了上述各大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该标准的发布,有望加速相关行业过剩产能的淘汰。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环保部要求越发严格,所以,近两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以及相关企业加大了环保力度,很多央企有色金属上市公司都会在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布环保投入。

  11月6日,记者联系了江西铜业,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近些年的环保投入金额等相关事宜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进行披露的。”

  《江西铜业2012年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近年来,公司节能减排投资额约为20多亿元,淘汰落后工艺、更新补充设备6.2万台套,建成投产渣选铜尾渣及硫铁矿制酸烧渣综合回收项目,贵冶亚砷酸环保扩建项目等。

  上述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江西铜业近年来每年投入2亿元-3亿元用于环保治理设施建设,建成各类环保装置180余台(套),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每年近5亿元。仅“十一五”期间公司的环保投入就高达16.28亿元,先后建成了16个大型的环境治理项目和19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不过即便如此,今年10月,江西铜业仍被环保部点名,因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城门山铜矿有环保违规情况,公司10月16日公告称:“公司高度重视,对所通报的问题进行了落实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整改。”

  有色金属企业污染治理难

  小企业散乱难管控

  今年10月被环保部点名的中国铝业2013年中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止,在6个月期间,中铝集团累计完成节能降耗、环境治理、资源获取、科技研发等投资支出45.44亿元。

  在被环保部点名当晚,中国铝业就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吸取教训,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环保因素识别,开展全面大排查工作,确保不再发生此类事件。如有进一步的情况,公司也将及时公告。

  11月6日,记者从接近中铝内部人士处了解到,中铝10月份被点名的两个违规企业已经开始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对于有色金属这种重污染企业,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有色金属产业从开矿、冶炼到成品轧延都会涉及到重金属排放,生产期间难以避免废水、废渣、废气的释出,这使得其在所有污染事件的比例中高居第一。而一旦被人体吸收,如果浓度过量,将造成严重损伤,更不提其对于土壤、水源等造成的污染。

  由于我国缺少能够在整个行业内推行并严格执行、奖惩并重的政策法规体系,导致整个行业呈现出“规模经济不出效益”、“环保科技不出效益”、“先进产能吃不饱”等不正常状态。

  有业内人士反映,在先进产能吃不饱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存在的游离在政策法规体系外的小企业、作坊,凭借其成本低廉,仍能保持现状、维持落后产能,这部分产能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在环境污染、成本低廉等方面,相比规模化、规范化、节能环保的企业,更有市场竞争优势。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 编辑: 郑佳岚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