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魅力村镇 > 图说乡村
甘洒青春浇沃土 育成绿荫护碧水 杭州老知青的开化往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1-06 16:00:25

  1963年8月至10月,来自杭州的108名知青先后分3批搭乘火车、汽车,历经十多个小时,来到开化林场报到,被分配到齐溪分场、马金分场、村头分场、城关分场、星口分场、苏庄分场、立江分场,从事育苗、育林、造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等工作。杭州知青的到来,提高了开化林场职工的整体文化素质,稳定了职工队伍。之后,先后还有过2批知青到林场参加林业生产。

  耕耘中,年华渐老。在108名杭州知青中,有50人在开化退休,其中有32人退休后仍定居在开化。目前,杭州知青中有24人已离开了我们。

 

  50年前,108名15至28岁、满脸稚气的杭州知青们,带着满腔热血踏上了前往开化的车辆,一路颠簸,一路跋涉。当他们的双脚沉甸甸的落到这片土地上时,开化大山深处就多了一批说着杭州话的新开化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开化林场的山山水水,育苗、育林、造林……他们将青春和汗水深深地印刻在了这片热土上,从此血脉相连。

  50年后,2013年10月22日,他们再次相聚在开化金溪河畔,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们早已满头华发。看到久违的彼此,双手相握,泪眼相看,相约重走当年知青路。半个世纪的回眸,笑泪交织,苦累相加,那些关于开化的点滴记忆片断,犹如一张张黑白胶片般,在脑海里不停地翻涌、播放着,苦与甜,泪与笑。短暂的相聚终需别离,依依惜别之际,大家齐望60年后再相聚。而我们,也在他们当年色彩斑斓的故事里,去采撷那一瓣瓣停留在开化青山绿水间永不弥散的心香。

  周海燕和包维伟:让爱在开化“开花结果”

  青春年华,有爱绽放。周海燕和包维伟相识、相恋、相爱于开化林场城关分场,他们牵手度过了半个世纪。

  说起在开化的知青生活,夫妻两人笑意盈盈。“刚来开化时我还闹了个大笑话呢。看到田里的麦子,我说:‘哟,你们开化人这么喜欢吃韭菜的啊!’”回忆往事,周海燕开怀大笑。

  “我在中村有个朋友,虽然那时我们也很苦,但他比我们更苦,我们就经常接济他。我们在林场上班饭有得吃,每个月还可剩下一些粮票,就送他一些。后来他送了只鸡给我们以表谢意,我就买了二十个鸡蛋孵成小鸡和母鸡一起拿回去还给他。他说这个朋友真好,要是别人早就把鸡吃掉了。我说吃掉多可惜啊。”包维伟认为,开化人很好,那时虽然很苦但很勤快。

  采访中,两老一直乐呵呵的。“十年没回来了,开化林场都不认识了,变化很大。”周海燕表示,一辈子顺顺当当地过来了,孩子大了也有出息了,很幸福。

  心中有爱不曾忘。包维伟表示,尽管现在不在开化了,但在开化工作过的杭州知青会时常聚聚会、聊聊天,关注着开化的动态。

  “羊司令”任同立:发展生态林很漂亮

  “我初中毕业17岁就来开化了,当时星口分场从河南引进了一批山奶羊,我一到就开始放羊了。”在开化呆了近40年的任同立说,放羊是个很辛苦的活,每天太阳出来就去放羊,哪怕是下雨天,中午也没得休息,要等太阳下山才能回家吃饭。要是羊跑散了,就更惨了,要一只一只找回来。之后,他又干过森林普查,育过苗。1967年,到了红旗林区(齐溪分场前身),一呆就是20年。“红旗林区刚进去时十分艰苦,连房子都没有,我们就在河滩边搭茅棚搞基建,露天搭灶做饭,下雨天就插把伞。”

  老任跟苗木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谈起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以前我们只重视经济效益,又不懂科学造林,将齐溪的原始森林都砍光,全部种上杉木。开化山的特点是下半山岩石多、泥土少,不适合造杉木,上半山海拔又高,杉木也不适应生长,即使造林成活了,成林的杉木尖削度大,跟老鼠尾巴一样,长不高。现在,开化县林场在山上种了许多阔叶树,逐步恢复阔叶林,很漂亮。”

  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浓得化不开的绿色,一片接着一片绵延起伏的茂林修竹令人惊叹。身在杭州的任同立,仍十分关注开化林业的发展,平时经常打电话获得开化信息和林场建设情况。

  王樟英和占人钦:拖家带口来开化

  1963年8月,已成婚的王樟英与占人钦,抛下一周岁多的儿子来到开化,他俩是当年知青中唯一一对夫妻,且占人钦是年龄最大的。

  “老头儿两个月前去世了,不然这次我们就可以一起来了。”王樟英遗憾地说。

  “刚来时看到开化这么苦,就想回杭州。”王樟英说,刚到林场工作就在太阳底下拔草、育苗、造林,这些活以前在杭州从来都没有干过。不过尽管如此艰难,还是充满了干劲,也很听话,队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怨言。“因为语言不通还发生了一件小趣事呢。苗圃的老师傅说:‘今天的工作是采葡萄’,我当时很好奇,开化还有葡萄采的?后来才知道是我把铲步道听成‘采葡萄’了。”

  “我们在立江分场呆了三年,后来到星口分场,1980年到了坝头林区。我老公是坝头林区护林员队长,在那呆了17年直到退休,获得了‘县优秀护林员’称号。他所在的坝头林区也从三等林区改成了一等林区。”王樟英说,不仅自己在开化定居下来,在开化生的一儿一女也在这里成了家、立了业,现在在林场接了班。

  朱廷安:将所有青春年华都献给开化林业

  “我小学以前在上海生活,后来到了杭州,从没到过山区。当时坐了11个小时的车子才到了开化,而如今到开化只要3个多小时。”在开化工作了40年一直到退休的朱廷安感慨万千,“当年听人说开化很穷、很落后,连热水壶、茶杯等用品都没有的。我当时正牙痛,有人说开化连牙医都没有的,为此,我特意把痛牙拔了才出发,免得到了开化后不能医治。到开化后,才发现并非人们所议论的那样贫穷落后。当时还遇到了一件趣事,有人在卖猕猴桃,我们在杭州没有见过猕猴桃。当时大家都很好奇,这果子里怎么还有芝麻呀?”

  时空再远,热爱之情始终一脉相承。朱廷安介绍,“消灭荒山、绿化祖国”是当时的目标,大家从事着最简单最艰苦的工作。后来,朱廷安通过努力,考上了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仍回到开化工作。他从林业生产的简单操作做到林业技术员、林场场长以及后来的林业部门负责人,并在开化林场成家立业。可以说,他将所有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开化林业。

  郦金伟:当年年龄最小的知青

  时光更迭,几多沧桑。当年来开化的知青中,年龄最小的郦金伟乐呵呵地回忆道:“当时开化城很小,觉得杭州的弄堂都比开化大。15岁到开化,生活条件很苦,住过茅棚、点过煤油灯。1964年之后,在美丽的开化,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有了孩子。我做过队长、带过民工、造过林,现在偶尔也会去开化二中后面看看当年种下的那片树林。曾经一天爬一次对门大山,山上烙满了岁月的痕迹也印满了我们的脚印。说实话,当年对开化并没啥感情,生活又不习惯,但日久生情,后来虽然有了回杭顶职的机会,但我都放弃了。不想再回杭州。开化空气好,对开化的林业也有了深厚感情。”

  踏浪而行,弦歌不辍。在秋风送爽的十月,老知青们的一个个故事,如同一束束亮光,时而温暖,时而清亮,时而悠长,温暖着每一位开化人。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