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散户多,一家一户的污染难治理、不可控,怎么办?集中养殖是我市多地正在摸索的一条路径,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
近日,记者在龙游龙洲街道半爿月村生态养殖场看到,该园区按照大生态的要求,入园的每个猪场间隔500米以上布局,中间以水果和经济林木间隔,达到防疫要求;园区已建沼气池2600立方米,沼液池600立方米,病死畜禽处理池800立方米,每个猪场都建造了“储存沉淀池→沼气池、沼液蓄集池→灌溉管道→施肥”的标准化猪排泄物循环利用系统,通过对畜禽排泄物的综合治理,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衢江区是我市最大的生猪养殖区,全区生猪饲养量超过200万头,而且散养户占比较多。为此,衢江区立足生猪产业提质转型,以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为目标,提出了生猪移栏上山的新举措。该区高家镇上溪村在2012年先行先试,原本该村有许多农户从事生猪养殖,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村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彭小龙等几个养殖大户在去年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将生猪移栏上山。探索村社联建、以股托养、配额流转、循环利用的新模式,破解目前生猪养殖存在的“规模小、分散式、密度高、污染重”发展瓶颈。“原小规模养殖户‘不当员工、只当股东’,腾出更多的精力从事其他经营生产,实现多业并举,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养殖小区饲养户通过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实现节本增收、节工增收、改良品种增收。”该生态养殖小区负责人表示。
开化县村民有养“年猪”的习俗,如何兼顾农民风俗又保护环境,县里尝试建设“生猪公寓”,在村边统一建设猪舍,租给农民饲养,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集中饲养也要依规而行。根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选址必须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经当地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乡镇审核同意后,报相关部门办理用地、环保等审批手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绝不能把一处污染转移到另一处污染。”市畜牧兽医局局长程鸣表示,生猪集中饲养,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入股、托管、代养、自建等多种模式,但污染物的规范治理、综合利用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