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在母亲的灵堂前接过教鞭母子坚守乡村小学50年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1-04 14:25:38

  蒋光能与学生合影。

  看着曾经的课桌,蒋光能几许不舍。

  村小的孩子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用在蒋光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身为代课教师,他家徒四壁,他不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更不是女儿眼中的好爸爸,但是确是学生眼中当仁不让的好老师。

  蒋家坡村是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的一个偏远山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贫穷使得庄稼汉们纷纷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原本热热闹闹的蒋家坡村小,在村民不断的走出去之后,变得更加寂寥。这一切在蒋家坡村小最后一位代课老师蒋光能看来,都是那么的愁肠百结。

  最后时刻母亲倒在了讲台上

  记不清到底是在哪一年了,总之就是在村里孩子最需要它的那一年,百节镇蒋家坡小学成立了。它是这个寂静的村子从热闹到荒凉最后的见证者。这所由村民集资成立的村小场地狭小,却先后让蒋光能与他母亲易孝玉倾注了全部的余热,甚至生命。

  蒋光能的母亲在17岁嫁来蒋家坡村不久后,便进入了蒋家坡小学执起教鞭,成为了这所村小的四个老师之一。那时候学校村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从清晨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到课间饭后的玩乐声,再到傍晚眨巴着眼睛期待放学的躁动声,蒋家坡小学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蒋光能说:“由于父亲早早就过世了,母亲一人撑起整个家,兄妹四人都靠母亲拉扯大。”

  “母亲热爱她的职业,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校。”蒋光能回忆道,“母亲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干农活、做饭,然后去学校。晚上回家还得去忙农活,身上的担子是真的重。”当初少不更事的蒋光能,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母亲的辛苦,唯一的印象就是母亲为她的工作几乎鞠躬尽瘁。

  清苦的日子总是格外缓慢,蒋光能一家人艰难地熬到了1989年,这已经是易孝玉坚守岗位的第26个年头。这一年对于蒋光能来说,算不得好年份。因为,这一年母亲去世了,蒋光能的人生也从此改变。

  “那是在1989年的开学季,9月2日。”蒋光能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易孝玉将生命最后的时刻,永远地镌刻在了她毕生所爱的讲台上。接到母亲倒下的消息,蒋光能同弟弟立即飞奔到学校。“看到母亲时,她已经断气了。”

  接过教鞭他成为孤独守望者

  母亲的离世,留给蒋光能的除了无尽的悲伤,还有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们。这像是一种责任,更像是一种使命。山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人避而远之,这意味着村小里少了一位老师,这个空缺却无法得到填补。在母亲的灵堂前,经过反复思索后,蒋光能决定接过那沉沉的教鞭,将这群小孩带到毕业,然后就出去打工。

  二十几年前,在那个闭塞的村庄里,比起同村的农民来说,“老师”这个身份无疑为蒋光能头顶镶上了一层光环,这也帮他赢得了妻子最初的支持与鼓励。那时候,村小里一共有四个老师,学生也分几个班,每个班三四十人。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蒋光能嘴里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蒋光能说,自己20岁出头时就接替母亲的工作站上村小的讲台,而当初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时代的变迁会如此剧烈而无声无息,同时也给自己的人生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先富起来”的村民的带动下,村民带着孩子去了条件更好的镇上,甚至城里,蒋家坡小学的学生渐渐少了,老师也由四个变成三个,两个,到2005年时,学校只剩下了蒋光能一个老师。寂寞的大山,陡峭的悬崖,学校旁边几棵松柏在静静观望。村子渐渐变得荒凉,“老师”的光环也渐渐变得黯淡。从此,蒋光能成了蒋家坡村小学最后的守望者,每天与孤独为伴。

  笑对学生

  却愧对爱他的家人

  从最初的“教完这一届学生就出去”,到后来被强烈的责任心捆绑,蒋光能这一教就是24年。他没能兑现他当初在母亲灵堂前许下的“把这群小孩带到毕业,然后就出去打工”的承诺。蒋光能的妻子不堪忍受贫穷,在多次与蒋光能争吵无果后,忿然外出打工。目睹蒋家坡村日渐寂寥的村落和空寂的家,蒋光能几度彷徨,纠结,甚至绝望。他不知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下去,但每天的工作还得继续。

  早晨5点不到,蒋光能就要起床割猪草、煮猪食、喂鸡、为女儿做饭等等。做完这些,他又要赶去学校打扫卫生,督促学生读课文。学校没有食堂,也没有水源,接近中午时分,蒋光能就要扛起扁担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挑水,一步一步踩在柔软而冰凉的土地上。紧接着,他要到厨房生火,把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米饭蒸热。而到了下午放学,蒋光能要留下学习稍差的学生为其补课,在完成了这些后他才一个人静静地离开学校。然而放学并不等于空闲,蒋光能还要继续去地里干活,直到天色完全沉下来,才是他回家的时候。“农村的农活是忙不完的,再做都有。”蒋光能满脸疲惫地看着记者,几次欲言又止。

  大山深处,夜晚带来的沉寂将孤独描绘得格外清晰。无数个漆黑的夜里,蒋光能看着月光下自己瑟瑟发抖的微小影子,思索着同一件事:要不要离开?若离开,村里的孩子就没有地方上学;若留下,这意味着自己将继续孤独,并且一贫如洗。但这样的纠结情绪在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就会戛然而止。“如果我走了,孩子们就没有地方上学,实在是没有办法。”蒋光能眼神流露出几许复杂的神色,他说,“每年过年时看到家家户户都大包小包买东西回来,看到他们在镇上城里买了房子,我心里总不是滋味,感觉愧对我的妻子和女儿,没能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条件。”

  面对未来

  下一秒可能成乞丐

  今年暑假前,学校只剩下了9名学生。而暑假后,这9名学生也都表示,新的学年要去镇上读书了。在这个本该热闹的开学季,蒋家坡小学却被迫停办了。考虑到蒋光能对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百节镇中心校柏校长决定将蒋光能调去中心校任教,但这个善意的想法遭到了蒋光能的拒绝。“我不好意思去。”蒋光能压低声音说,“中心校里都是正式老师,只有我一个人……”话虽未尽,但他的眼神已经让人明了,他觉得自己身上总跟着“代课”二字,低人一等,故而选择了另一所离镇上稍近的百节镇测绘小学。

  “小时候总觉得父亲不够爱我,对待我和其他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特殊对待。在我生病时,他也总是在学校,妈妈又在外面打工,那时我还是有些怨恨。”说起父亲的工作,蒋光能的女儿蒋欢欢说,“每年的暑假,别的同学都去城里玩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那时我就想为什么我的爸爸不去外面打工挣钱。过年时别的同学都有父母带回来的新衣服,我真的好羡慕。”

  比起当年的不理解,如今的蒋欢欢表示,现在想来觉得父亲真的很伟大。而在随着女儿长大成人之后,蒋光能的妻子也逐渐理解了蒋光能的工作,回到了他的身边。蒋欢欢说,“父亲的一生是贫困的一生,他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亲能够老有所养,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他一个‘名分’,这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对于未来,蒋光能不得不说是茫然。“我不知道我的明天在哪里,也没有钱去购买养老保险,也许下一秒我就可能成为一个乞丐。”蒋光能与母亲两代人,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抛进时间的无尽长河中,只略略泛起了一点微光,然后重新回到平静之中。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