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喧嚣城市难掩寂寥内心—老漂族,幸福港湾今何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31 09:37:25

  清早6时多,当长兴县城迎来新一天的晨曦时,王玉琴早已起身,打扫卫生、准备早餐,然后坐等家人从睡梦中醒来。用她的话来说,陪儿子、带孙子,是累并快乐着;而此时此刻,身处温州龙湾的牟建成开始浇水施肥,他在一块荒地上开发了一处“私家小菜园”,聊以慰藉。

  日前,记者走近几位“老漂族”,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

  故事一:

   回家,心底的渴望

   【人物】王玉琴,江苏淮安人

   【漂龄】两年

  好几次,王玉琴萌生了回家的念头,但每每看到儿子、儿媳工作的忙碌和辛苦,她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一直以来,儿子就是她的骄傲。军校毕业后,儿子到湖州入伍,后来在长兴成了家,买了房。一年多前,孙子出生,她喜出望外,便毅然离开老伴,自告奋勇从淮安来到长兴照顾孙子。

  过去,王玉琴一直生活在农村,初到异乡,体验城市生活,巨大的变化让她有些无所适从。她清楚记得,刚到长兴那几天,自己曾在屋子里转来转去,不知干些什么,熟悉的一切都变了样,让她焦虑不安。过了一个星期,她的心情才慢慢恢复平静。

  儿子的家是在县城齐北社区的君悦华府小区。小区环境优美,周边配套齐全。不过对王玉琴来说,“坏处”也很明显:家家户户铁门紧闭,“看看厚重的大门,想去串门都不好意思”。即使在小区里遇到同龄人,她也选择擦肩而过,偶尔点头招呼,从不深交。

  夜深人静时,王玉琴总会回想起老家的好。在村子里,她有好多位亲密的老姐妹。“村口的大树下,搬来长板凳一坐,大伙儿就一边做事,一边聊天。”她说,老姐妹们拉起家常往往就是一下午,东家长西家短,天南海北任意聊,日子过得舒坦惬意。

  王玉琴是个勤快的人,在老家,总感觉日子过得挺充实,但在长兴,她除了干家务,就是仰望星空,回首过往。儿子在湖州服役,很少回长兴,儿媳白天忙工作。大部分时间,家中只剩她和小孙子两个人。孙子会跑会跳,很是可爱。照顾孙子时,她觉得很开心,但只要一闲下来,孤单总是不经意袭来。

  如今,1岁多的孙子,俨然成为王玉琴生活的重心。如果天气不错,她就会抱孙子去小区公园逛一逛。但她很怕再过几年,孙子上幼儿园,到时白天无事可做,会忍受不了寂寞。“那时,我可能就回老家了吧。”她说,其实最近她特别挂念老家,时常冒出回去的念头,可又担心自己一走,儿媳忙不过来。

  “漂”在城市,“根”却在老家。来长兴已是第二个年头,王玉琴至今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生活。尽管这里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在田头风吹日晒,但在她心中,淮安的小村庄才是她真正的家。

  故事二:

   种菜,异乡的慰藉

   【人物】牟建成,重庆人

   【漂龄】 7年

  “我不会说普通话,你听得懂吗?”好几次,牟建成用浓重的重庆腔问记者。大部分时间,他和记者交流,要请一旁的儿子牟小凤当翻译。

  牟建成来温州市龙湾区已经7年了,但他还是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当地的方言。因为语言不通,牟建成跟其他人交流时总是不自在。还好,他在这里有很多老乡。同县的,同市的,甚至所有来自四川的,都被他亲切地称为老乡。称呼听起来很美,只不过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交流并没有那么顺畅。而本地的生活圈,似乎成为他从来不想、也不敢涉足的“禁地”。

  7年前,他和老伴一起从重庆来到温州,和一年前定居在此的独子牟小凤团聚。当时,牟小凤是温州一所学校的老师。从温州到重庆,坐汽车要20个小时,乘火车要24个小时,老两口日夜思念着远方的牟小凤,而牟小凤也牵挂着远方的他们。思前想后,牟建成和老伴决定来温州团聚,四口人挤进了简陋的出租屋,这里远比不上老家舒适,但对牟建成来说,一家人在一块儿,比什么都重要。后来,在学校负责人的关心下,他和老伴一起到儿子所在的学校上班,老伴成为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他则当起门卫。

  除在学校的值班,牟建成每天的生活很清闲,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趣。为了找到精神寄托,他动起学校旁荒地的脑筋。牟建成花大力气平整完土地,播下各式的种子。春去秋来,看着日显生机的土地,他终于露出淳朴的笑容。扁豆、青菜、丝瓜、青椒……地里种出来的蔬菜,他自己吃不完就送人,要是还有的多,就拿去菜场卖。上周末,他和老伴到附近菜场蹲了整整一天,卖出100多元钱的蔬菜,开心地买回老酒庆祝。

  眼下,牟建成和老伴很想快点抱孙子。不过,他们并不打算在温州终老:“等把孙子带大了,我们就叶落归根回老家,那里还有几分地,还有亲人。”

  其实,牟小凤很了解父母的心境:“爸爸特别想爷爷奶奶,有时想得晚上睡不着。奶奶8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叔叔伯伯为方便照顾,把爷爷奶奶从老家接到了新疆。”儿子牟小凤说,每每谈起高龄的奶奶,父亲总是会沉默许久,眼眶里噙着泪水。

  彼岸,

   幸福的呼唤

  每天下午,周春梅都会带外孙到楼下走走,晒晒太阳。这几年,小区里南腔北调的老人话语声渐渐多起来。每到下午两时许,小区公园就会陆续聚集起30余位老人,他们大多也和她一样,从外地随迁过来带小孩。正因为如此,大家聊得特别投缘。4年前,为照顾女儿,周春梅刚退休就从四川搬到长兴,和老伴过起长期分居两地的日子。

  孩子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余年。“老漂族”身上,体现出的是父母对晚辈的无私奉献。是亲情和爱,让他们最终选择背井离乡,踏上陌生的土地。

  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城市, “老漂族”们拥有了与家人团聚的快乐,却面临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缺少朋友、社会保障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老漂族”的队伍日益庞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专家指出,老年群体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较难融入新的社交环境。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后,老人在饮食、文化等方面难以适应。此外,部分老人因为医保无法报销等问题,害怕自己生病,怕给孩子增加负担,从而心生焦虑。

  有关专家建议,要让“老漂族”们摆脱各种不适的状态,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子女应多与父母沟通,主动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朋友圈,降低其孤寂感;同时要注意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让老人真正享受到天伦之乐。而从社会层面来看,社区应该多组织各类活动,增加老人们的交流机会,培养他们新的兴趣爱好;政府应当更加关爱“老漂族”,尽可能消除异地医保等社保方面的壁垒,为“老漂族”提供更多的贴心服务。当然,“老漂族”们自己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适应新环境。

  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政策的调整和落实,社会的善意和接待……如何让“老漂族”们更幸福,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专家观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高华教授:“老漂族”往往是物质满足但精神匮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子女应更加重视“精神敬老”,家庭决策多听取老人意见,多帮老人培养兴趣爱好,让其逐渐适应异地生活。此外,广大社区应将他们纳入服务对象,为其搭建交际平台和学习渠道,帮助其尽快重建人际网络。

来源: 作者: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丁珊 黄日聪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