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专题
合理利用?非法侵权?——高校复印教材蔚然成风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30 13:49:54

  一本500多页、售价五六十元的教材,整本复印只需25元左右。对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来说,确实节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复印教材的现象一直以来在各高校非常普遍,但教材整体复印是一种侵犯作者知识产权的行为。有关人士建议应在高校推广教材循环使用。

  全班一起大批量复印

  记者走访了天津一些高校校内的复印店,发现很多学生都在拿着教材整本复印,复印教材的价格也相对便宜。记者从天津理工大学校内的一家复印店了解到,用A4纸复印一张的价格是1角钱,量大的话可以优惠到8分钱,店里还提供免费装裱的服务。

  由于竞争激烈,高校附近的复印店通过周到的服务和更低廉的价格来赢得生意。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附近的某复印社A4纸单张价格为8分,学生们只要打一个电话,便会有人主动上门拿书,印好后再送到宿舍楼下。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忙的时候一天会有几十个学生来印书,多数人都印好几本。尤其是开学初,几乎是全班一起大批量复印。

  天津大学大二学生小张说,现在学校不强制购买正版教材,很多同学就买复印版的,经济实惠,“能应付上课和考试就够了,完了就没用了。”

  还有的学生表示,现在的教材、学术书籍的价格太高了,很多大学要求学生必须修够一定学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部分课程要求阅读书目至少为15至20本,全买新书的经济负担对于学生来说较重。

  记者在天津多家高校图书馆了解到,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提供复印教材的服务,有的图书馆内部就设有复印店,生意也非常火爆。

  研究学习与侵权存在法律边界

  一些高校老师也认为,许多学术类书籍印数少、定价高,超出了大多数师生的承受能力。为了查找资料,很多老师都是从图书馆里借书复印。另外,很多书目都是国外的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上根本无法买到,只能从图书馆借出来复印。

  价格低、速度快、服务好、装订精美且内容一致,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使用“复印教材”。针对这种现象,法律专家指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出于学习科研的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采取持书部分复印,研究学习之用,是一种合理使用行为,从法律界定分析,不构成侵权。但全本复印明显超出了少部分的范围,如果是复印店、班级等组织学生大量地、整本地复印,或者复印店因为学生需求量大,特意复印出相关教材销售盈利,那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复印比购买便宜不能成为侵权正当理由

  “定价太高,复印比购买便宜,这不能成为违法复印的理由,出版的书之所以比复印的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副教授闫文军指出。

  法律专家认为,高校学生复印教材蔚然成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对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的缺失。据报道,仅有13%的大学生学过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了解和掌握,69%主要来自报刊电视新闻报道,65%来自互联网。

  闫文军表示,如果大学生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不能自觉抵制“复印教材,那么他们对网上抄袭或者整合论文等行为,也会觉得无所谓。

  他建议,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对复印社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大学生必须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给社会树立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循环使用教材,应该逐步得到推广。”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图书馆馆长刘淑娥说,现在学校图书馆有一个“图书漂流”的项目深受学生喜爱,专门收集往届学生的教材供下届学生免费使用,既体现了对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扩大了课本的使用率,避免了资源浪费。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张建新 吴刚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