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频道10月29日讯(徐媛媛郑佳岚) 当简体字融入生活,繁体字退隐江湖之时,纯正的古典文学似乎也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纯文字阅读逐渐被荧幕、音乐等更为快捷通俗的方式取代。而自作家“当年明月”在网络上创作了“通俗戏说版”《明朝那些事儿》后,白话戏说历史似乎成了读史的潮流,市场上涌入了大量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般的调侃谈笑说历史的书籍。诗词鉴赏也渐渐多了许多流光溢彩的藻饰文字、散文叙述式的幽思随笔,甚至各类婉约词、元曲等被作者添油加醋编成了短篇言情小说。
近日,笔者在西区新华书店发现,“中国史”占了多达9个书柜。在书柜的显眼位置上,“图说历史”、“一口气读懂XX”、“最受欢迎的XXX”、“XX秘史”和评论性书籍占了大半,笔者随意翻看了部分书籍,发现其文风跳脱、通俗易懂但却充满“戏说”之意,且引入了许多现代词汇,更类似于小说,而《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则被摆放在了书架不起眼的最底层,二十四史难觅其踪,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引起文学界讨论的点校本《史记》也未出现在笔者眼前。
随后,笔者在古典文学的五个书柜中注意到,四大名著的数量极多,不同出版社出版了各类版本。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系列丛书也堆满了书架,出版方以朝代为划分标准,将各朝名著整理出版。而在古典诗词的书柜上,多为包装精美的诗词散文式评论,而诗人著作、文学界推崇的点校本等均不见了踪影。
对于该现象,新华书店的汪经理解释道:“这里学生来得比较多。老师会指定名著让学生读,如冰心的书和一些世界名著就卖得很好。”然而,当问到中国古典名著时,汪经理表示,古籍大家觉得没什么用就不怎么读,而某些较贵的书籍则不会在书柜上展出,有需要的顾客书店接受预定。”
面对种种“戏说”图书,读者却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在亚马逊等网站的戏说历史类书籍评论中,许多读者均表示“很有趣”、“可以当做小说读”、“挺有用的”,而在某作者的散文式诗词赏析图书的读者品论中,“语言很优美”、“辞藻华丽”、“美丽的爱情故事”的词汇频繁出现,其中也有不少认真的读者指出错误。不可否认,通俗化的历史图书、诗词鉴赏图书确实起到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的作用,但部分书籍中内容的编写却由于作者本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或是一味寻求“有趣”、“通俗”而沦为“庸俗”、“媚俗”。
意大利文小说家卡塔洛·卡尔维诺曾在《什么是经典》中写道:“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在说的著作,却从来没有看过的著作。”国人对于古代经典多数也仅停留在听过书名,上学时课文里的节选上。忙碌的生活、繁重的课业让人们失去了阅读的时间,而应试教育也让语文失去了魅力。“用不到”、“没时间”、“书太贵”成了无心阅读的借口,而知识水平的欠缺、不充裕的阅读时间、浮躁的社会心理导致了通俗易懂、不用费神思考的快餐文化、娱乐精神成了这个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
当历史被戏说、诗歌被庸俗化,我们的文学经典又当何去何从?纯正国学博大精深,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琅琅上口,从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波涛中积淀下来的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墨香萦绕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描绘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精神。 读文修身,读史明智。传统文学的发扬与传播,依靠的不仅仅是文学大家,也该靠着每一个国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让这些千年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依旧能够散发出动人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