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这4种生活常用水最易致癌 千万别喝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28 08:37:56

 

  3、消化不良

  食物进入口腔后,唾液中的消化酶在咀嚼过程中将食物变软。食物通过食道、胃和小肠时,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小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溶于水中,变成易于人体吸收的形态。

  身体缺水导致垃圾堆积在体内,我们的身体就会像对付疾病一样对付这些垃圾,用全部的能量清除体内垃圾,而不去执行每日都要进行的细胞再生工作。因此缺水会导致众多身体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和淋巴系统、肾脏等失去正常的活力,特别是从头到尾一直需要水的消化过程更容易受到影响。

  食物在水中溶解、粉碎、分散的过程称为水解。将这些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送往细胞的同样还是水。而且把吸收的营养转换成能量的过程也需要水。所以当身体干燥时,消化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相反,过量摄取水分也会影响消化。饭前或饭后马上喝水,会稀释胃内的消化液,易导致胃部不适,吃饭时喝水会促进糖分吸收,易导致肥胖。因此水泡饭或就汤吃饭的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最好是饭前或饭后0.5~1小时内喝水。

  4、出现便秘

  摄取食物后,食物中的营养素被人体吸收,剩下的残渣被慢慢压缩后,移动到大肠。食物残渣被慢慢压缩移动到大肠的过程,水分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软化大便利于排泄。

  为了防止身体干燥,小肠的最后一节和大肠善于吸收水分。如果体内水分不足,大便在通过小肠和大肠时,会变得又硬又圆。而且缺少润滑剂,其移动速度将变得缓慢。这样就出现了便秘。

  如果大便在体内停积过久,大便中的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有害气体会被人体吸收,导致头痛、恶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大便在肠内停积越久,致癌物质和体内垃圾与大肠接触的时间也越长。如果大肠经常与致癌物质长时间接触,大肠细胞容易发生变异,导致大肠息肉或结肠憩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大肠癌。

  人们为了改善便秘吃膳食纤维。但是不喝水光吃膳食纤维,大便只会越来越硬,加剧便秘。在摄取膳食纤维的同时,还应注意喝水。

  喝水的同时多吃些善于吸收水分的柔软的纤维质,这是解决便秘的最自然最轻松的方法。但粗纤维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5、腰部赘肉增加

  身体缺水,不仅会降低激素能力,也容易导致便秘。慢性便秘可在腹内引起循环障碍,蓄积腹腔内脂肪,而腹腔内脂肪过剩将进一步导致排泄困难。由此形成循环不畅和腹腔内脂肪增加的恶性循环。

  体内干燥导致的激素分泌不足容易使人变胖,尤其是生长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减少将增加腰部赘肉。缺乏生长激素将减少肌肉量并增加腹部脂肪,而减少的肌肉量会降低基础代谢量,使人陷入肥胖的恶性循环。

  6、有体臭

  清除体内毒素是皮肤的功能之一。皮肤就像筛孔很细的筛子,当水分通过这些筛孔蒸发时,体内废弃物会随着水分一同排出体外。废弃物散发出令人不快的气味,水分不足将提高其浓度,使体臭加剧。

  当肝脏和肾脏等排毒器官或排泄器官超负荷工作时,皮肤需要更努力地排出毒素,结果将导致皮肤出疹。

  7、不能熟睡

  口渴会使人经常从睡梦中醒来,而且缺水还会让人感到燥热,无法熟睡。由于不能获得深睡眠,睡觉时会持续做梦或做噩梦,身体也会隐隐酸痛。

  即使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也在持续消耗水分。如果睡足了8个小时,通过呼吸就会失去大量水分,而且睡觉时也会流汗,加剧体内脱水。

  因此,白天应补充足够的水分,睡觉前也要饮用约1/4杯水。但是如果饮水过量,反而会频繁半夜起床小便,所以饮水量应以没有渴感为宜。

  

来源: 环球网 作者: 编辑: 郑佳岚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