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人口组成70%以上是华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却坚持着英式教育,在中西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产生的教育制度也必定非同一般。虽然承袭了英式教育,但新加坡并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发展出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儿童的双语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为了便于各民族间的平等交流,新加坡国家的行政语言是英语。然而,新加坡政府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语言与文字,凡是主要的公共场所除英语外都备有各民族的语言与文字。电视和电台也是如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频道和波段。在这种环境下出生、成长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难怪有人说,新加坡这地方能使人成为语言学家。
新加坡大人都有个习惯,在家说本民族的语言,出门说英语,来客用英语。如果,碰上华人与印度人通婚,他们彼此交流的语言是英语,但是,他们各自对自己的孩子都要说上本民族的语言。这种情况在老一代人身上尤为明显,青年人稍好些。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孩子一出生就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刺激。
新加坡政府允许各民族和团体办学。但第一语言一定是英语,第二语言才是本民族语言。两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个毕业生的华语读写水平都要过关,否则不许考大学。因此,新加坡的家长特别重视人生起跑线的优势,大部分的幼稚园、托育园也就把双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
在师资的配备上,有说英语的教师、有说华语的教师,并要求说英语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说英语;说华语的教师无论何耐何地都要说华语。
在环境设置上,英语、华语两种文字同时出现,如:在桌子上贴有“桌子”和“table”的文字,在椅子上贴有“椅子”和“chair”,每个孩子的名都有英语和华语名,如果是印度人、或其他民族的孩子,入园后会由华语教师为他取个华语名。这些英语名、华语名分别出现在孩子的英语作业和华语作业上,由于多次的出现,两岁多点的孩子就能认识自己的英语名和华语名了,到能写字时,自然就能写起来了。教室墙面的布置上,也贴有不少图、英语、华语同步的内容。
其次是课程的设置上,英语课和华语课的授课内容是同步的,如:英语课认读“apple”,华语课就认读“苹果”;英语课上“one,two,three”,华语课就出现:“一、二、三”。这些课程进度都是由校方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而已。课堂用语方面,华语课尽量要求用华语,万不得已用英语辅助。
新加坡家庭培养孩子哪些品质?
新加坡人十分重视家庭的品德教育,积极努力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1)培养仁爱之心
曾担任过新加坡教育署长的陈新仪女士认为,家长不仅要以满腔的爱心爱孩子,还要教会孩子爱别人。要教育孩子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的学校等等。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知接受别人的爱心,而从不知道耍以同样的爱心对待别人,那他长大以后只会成为感情上的白痴和魔鬼,或者只会麻木地接受别人的爱心,根本谈不上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将来只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他自己最终也会被家庭和社会厌弃。
陈女士还现身说法,说明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明白如何表达情感。比如有一回,她的两个小儿子在玩“飞人”游戏,他们兴奋地在每个房间窜来窜去,在沙发上跳上跳下,大声尖叫大声欢呼,直到深夜也不肯上床休息。陈新仪女士没有照通常父母的做法上前呵斥孩子,然后一手拽一个,命令他们立即上床睡觉。她悄悄地关掉电视,关掉房间的大灯,蹑手蹑脚地开始收拾凌乱的玩具,并冲孩子们竖起食指“嘘—了一声,小声地说:“爸爸工作好辛苦,今晚要早点休息,我们可不可以暂时停止玩游戏,让爸爸好好睡一觉,明天上班才会很有干劲。”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显然玩得正在兴头上,对身边的游戏玩具都恋恋不舍。于是陈女士允诺不急着将玩具收拾起来,而是先搁在一个大盒子里,等明天再玩,并且还极力表扬他们体贴父母、有孝心。孩子们于是都愉快地去对爸爸说“晚安”,并乖乖地回到自己的卧室去了。
陈女士对家长的忠告是:家长要培养孩子爱父母和其他人的情感,要给孩子表达达种情感的机会。譬如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很忙很紧,自己在家里玩耍时不能影响父母的休息;要关心父母的健康,尊敬年迈的爷爷奶奶,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伴一起游戏时能和睦相处,互助友爱;愿意为邻居、同伴做好事,等等。
(2)培养孩子有纪律、守秩序
中国有句俗话:“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新加坡家庭教育的重要准则之一。新加坡的父母家长常常凭借日常生活的小事情或各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从而让孩子知道这些规范,并自觉地按照这些规范去行动。
新加坡国立大学著名教授、商业管理学院院长陈心刚先生在回忆他的童年生活时,深有感触地说:“那时我和哥哥都很小,不太懂事。可我们的父母试图让我们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规。在家里,妈妈要求我们知道家里的各种用品、物件都在固定的摆放位置,每次使用后要物归原处。她每天都要我们按时就寝和起床,按时进餐,按时做各种练习与作业。那时我和哥哥都很听话,倒不是因为担心不听话会挨打,而是担心不听话,妈妈会把我们的表现告诉老师,那么同学们也会知道的,这可是件没面子的事。”他还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小时候父亲和自已对弈的情形。一次父子俩下棋,好胜心极强的陈心刚心想胜过爸爸。好不容易想出攻势凌厉的一招,他得意地往前走了一步,就在落子的一刹那,他突然发现自己计算错误,这一招不啻于是主动送人虎口。他连忙嚷着要悔棋。这时候,平日一贯慈祥温和的父亲却变得严肃起来,不准心刚悔棋。幼小的心刚暗暗不满于父亲的木通情理,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爸爸“小心眼儿”。多年以后,他才领悟到当年这“落子无悔”的小插曲中饱含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规则是顺利进行游戏,达到游戏目的的保证。对孩子而言,游戏规则是对自己行为的必要约束。至于和孩子一起游戏时,父亲督促孩子严格遵守规则,正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训练他的纪律性,并为他将来成为守法公民打下牢固的基础。
(3)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新加坡人十分注重文明礼貌,认为“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提倡文明礼貌无疑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教养的程度。
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就是要求孩子学会和气、文雅、谦逊地说话、行事。
新加坡人很注重礼貌用语。他们教育孩子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对父母、老师和其他年长者称呼“您”,而不能直呼其名;
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真诚地说“谢谢”,而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置之不理;
当妨碍了别人或给人带来不便时,要主动说“对不起”、“麻烦您了”,而不能不表示你的歉意,更不能说“活该”;
当别人向你赔礼道歉时,要回答“没关系”或“不要紧”,而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不依不饶,无理取闹;
在衡头巷尾碰到同伴、长者、要说“您好”,而不能低头侧身装没看见;
与人分别时,一定要说“再见”,而不能自顾走开、毫无表示。
文雅的谈吐必须与得体的举止相匹配。因此,家长在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的同时,应不懈地培养他得体优雅的举止。
需要让孩子知道并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站立时挺胸收腹梗颈,双肩平放不摇晃,两臂下垂不揣兜,腿部不颤动;进入别人(包括家人)房间,要先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去,不能随便推门而人;
拜访人家要预先通知,并注意时间,一般不在吃饭和午睡时间去,尽量避免妨碍人家的正常生活;
任何季节都不能身穿内衣裤或睡衣去访问人家,或在家接待来访客人;
客人来访时要主动让座,倒茶时要双手奉上,会客时坐姿端正,不要左靠右歪,双脚不要叉太大或跷“二郎腿”,也不能摇摆晃动;
与人谈话时,不挖鼻孔、抠耳朵、剔牙齿、搔痒痒、脱鞋袜、抠脚趾;
就餐时,不在客人和长辈之先动筷,不在莱盘中翻捡,餐具要轻拿轻放,减少碰撞,吃东西时不发出咀嚼声;
在公共场会,咳嗽、打喷嚏、吐痰均需用手绢掩住口鼻,不能冲着别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上,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作个富有教养的好榜样。起码在上述这些方面能给孩子以正确示范。
新加坡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以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络体验。如实现了承诺,完成了任务后感到欣慰或问心无愧;未尽到责任时则感到惭愧、不安、内疚等等。责任感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稳定个性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地加强意志锻炼,促进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孩子懂事起,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可以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及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帮助邻居送报刊、信件,完成幼稚园老师的委托的任务。孩予在经常受到委托,为他人或集体做些有益的事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肯定的评价,产生满足和愉快的内心体验过程中,才能培养起强烈的责任感。
新加坡教育专家为家长提供了以下几点参考意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2)教育孩子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家庭。做父母的应该要求孩子主动关心家里的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孩子。要委托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炼中感受到责任的分量。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与信任,把学习当成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想动摇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当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绩进步时,家长要及耐肯定、鼓励,让孩子体验到实现诺言,完成任务时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喜悦。
4)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做父母的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点事,带孩子一块儿参加居民区的卫生、绿化劳动,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做好值日生等等。在社会活动的实际锻炼中,要使孩子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