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喝隔夜水会致癌?盘点癌症认识误区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22 10:06:46

  有消息称,久煮的水不能喝。隔夜开水和经久煮的水以及保温瓶中非当天的开水中,均含有一种亚硝胺的物质,此物是强致癌物。有读者担心,岂不是天天都在喝致癌物?事实是怎么的呢?

  其实,亚硝胺的生成不是这么容易的,它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前体物质和环境条件的。最易生成亚硝胺的是人和动物的胃液,且多在胃液酸度不够(即pH值较高)的情况下,才能生成亚硝胺。这种现象也叫做内源性亚硝化作用。其步骤是,机体摄入的硝酸盐在消化道硝酸还原菌的作用下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通常是食物中的仲胺、叔胺等容易亚硝化的胺类)结合,形成具有潜在致癌性的亚硝胺类化合物。

  上述过程具有几个不可缺少的前提,即硝酸盐、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以及硝酸还原菌,三者必须同时存在。烧开的水中细菌基本失活,如果本身硝酸盐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烧开后没有再次受到微生物和蛋白质类物质的污染,就没有生成亚硝胺的基础。因此,仅仅隔夜就会产生亚硝胺的担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其实生活中关于饮食致癌的言论有很多,有些明显的毫无根据,有些又似乎有几分道理。

  下面几种癌症常见的几种饮食误区:

  在饮食禁忌中,较常听到的是“已经开过刀的,偏方比较无效”,“不要吃肉类,可减少营养的提供,让癌细胞萎缩”,“灵芝、白莲蕉……可治癌”、“只要吃蔬菜或果菜汁,可提高免疫力,对抗癌症”、“吃具毒性的植物或动物,以毒攻毒”。

  然而,这些方法中,以毒攻毒是最无根据的。试想,癌症患者已属生理异常状况,若吃下具毒性的东西,在没有毒死癌细胞之前,已毒死了正常细胞,实在是雪上加霜。

  另外,比较担忧的是患者自行采用一些无科学根据的治癌偏方,限制了正常饮食。曾碰过一位胃癌病患,经手术处理后,胃已经全部切除,饮食调养相当重要,却误信偏方只服用蔬果汁,不吃别的东西。到门诊时,是术后一个月,其血蛋白只有2.7mg/dl,呈现明显营养不良,体重62公斤降至51公斤。

  因此,当朋友建议偏方时,最好能问过专业人员,包括医师、营养师、护理师等,提供专业评估,是否可以服用。以营养观点,建议不同的癌症有不同致癌原因及治疗方法,饮食也应有不同的搭配。

  癌症病人应坚持下述的饮食原则:

  容易消化的食物。

  自然食物,新鲜食物,绿色食物(没有污染的食物),尽量少吃熏制,腌制的东西。

  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钦暴食,要少吃多餐。

  富含纤维素的食品是好的食品,如全麦面包、芹菜、韭菜、包菜;多吃红米、黑米、糙米、早稻米,多吃粗纤维素,少吃泰国米和精白粉。另外要注意口腔卫生。

  注意营养成分搭配,平衡饮食。所谓营养成分无非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这里讲的维生素是指天然维生素而不是药品维生素,药品维生素每次吃100毫升就够了;平时多吃五谷杂粮,多吃植物油。猪肉是最不好的肉,蛋白质含量低,平时要适当吃点牛肉、羊肉。蔬菜最好吃十字花科的植物。

  除了饮食上会有错误的认知外,以下癌症认识也是错误的:

  癌症认识误区1:癌症是会传染的

  事实:一个健康的人与癌症患者进行身体接触或者呼吸一样的空气,是不会传染癌症的。甚至将癌症患者的健康器官移植给他人,接受移植的人也不会患上癌症。而且癌症在孕妇体内很少有机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癌症认识误区2:过度使用手机会致癌

  事实:尽管普遍认为手机释放的高频辐射会增加癌症发生率,但并未有研究证明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美国国立环境卫生院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的实验研究并未有确凿证据证实手机辐射的致癌性,二者间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癌症认识误区3:癌症是遗传的

  事实:一个家庭中,经常有几个人同时患有癌症,家庭成员往往都生活在相似的环境诱因当中,比如:吸烟。当然,某些癌症是有一定的遗传性的,像卵巢癌、结直肠癌等,但遗传的也只是一些致病基因而不是癌症本身。

  癌症认识误区4:癌症会导致脱发

  事实:脱发其实是癌症治疗的副作用之一,例如:化疗、放疗,而不是癌症的表现。而且,不是所有进行肿瘤治疗的人都会脱发。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