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心跳停止的病人,马上帮他做心肺复苏,这已经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急救手段。但只要学过医的人都知道,在心跳停止4—6分钟以后,脑部就会开始出现一些不可逆的损伤。并且,当心跳停止时,大脑中枢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人体体温会迅速上升,这样会加速患者的脑死亡。
此时,如果能有一张小龙女在古墓里睡的寒冰床,就可以帮忙降温,从而抑制脑死亡的发生,在现代医学中就称为“亚低温治疗”。
昨天,记者从杭州市急救中心了解到,由该中心院前急救医生周海斌根据此原理研制的“院前速成冰帽”,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弥补了我国院前心搏骤停亚低温治疗的空白。
“心脏骤停年发生率约为总人口的0.04%~0.13%,尽管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经抢救后恢复心跳、呼吸等自主循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存活的大部分患者,在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有的成了植物人,有的瘫痪,给整个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周医生说。
以2012年为例,杭州市急救中心院前复苏成功31例,跟以往相比,心肺复苏成功率提升了好几倍。但回访发现,最终患者能生活自理、恢复社会劳动的寥寥无几。所以很有必要在抢救生命的同时,提高急救的质量,让患者有个更好的预后。
周医生说,国外研究表明,心肺复苏术后期死亡主要原因在于脑复苏效果不好。而在脑复苏环节,重点强调亚低温治疗,将温度降到32.0~34.0℃时,对脑及机体的保护作用最好。也就是说,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越早采用亚低温治疗,患者越多受益,短期和长期生存及神经功能预后改善更明显,且治疗所需疗程更短。
但院前急救中使用亚低温治疗存在很大困难,如较难获得冰块,因带入救护车维护成本较高;亚低温治疗仪的应用要求、设备维护费用高,且限于120救护车车载电源的稳定性,难以实现推广。
“院前速成冰帽”就是利用了瞬时冰袋在携带和低温迅速获得上的优势,采用冰帽形式作用于患者头颈部,以起到院前早期亚低温治疗的目的。从理论上讲,该发明符合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成活率及出院率的期待。
“目前,我们中心已经在寻找厂家,接下来很快就会投入生产并运用于急救一线,造福患者。”周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