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选银行选时间选渠道 抢高收益理财产品三大法宝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17 15:18:17

  从预期收益率来看,银行发行的网银专属、手机专属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更高,基本上会比在柜台买同类产品高出零点几个百分点。理财高手推荐:“大家不妨从网银渠道购买理财产品,而且购买还方便。”

  “双节”加季末,银行揽储各出奇招,不仅存款利率上浮至顶,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节节攀升,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连涨8周,平均预期收益率超5%。那么,投资者怎样才能买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呢?

  选择银行

  “每一天,各家银行都会推出许多款理财产品,但要买到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对银行的选择很重要。”理财高手如是说。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今年9月9日,按银行类型划分,6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较高。6个月以上的理财产品,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较高。

  在时节点购买产品

  “只要银行的资金一紧张,投资者就有更好的机会。”理财高手总结道。

  对于一些想要谋求高收益的投资者来说,一旦银行资金出现紧张状况,就意味着这一时间段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将更高,尤其是到了月底、季末、年底这种银行考核时点上。特别是今年,季末效应更为明显,临近季末时,更容易买到5%以上预期年收益率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者手头如果有将要到期的理财产品或者有闲钱,就可以看好时机出击。9月底和12月底都是可预期的机会。

  关注“节日”专属理财产品

  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知道银行爱打“节日牌”。每逢节日,银行都会提前一至两周发行相应的节日理财产品,在情人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大节日,都能找到银行发行的“节日”专属理财产品。一般而言,节日期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往往高于同期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因此节日理财产品也备受投资者关注。

  “正因为‘节日’产品预期收益高,所以销售火爆,常常几个小时内就被抢光。因此,想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可以关注那些‘节日’专属理财产品。”理财高手推荐说。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2013年9月29日,9家商业银行共发行68款国庆节专属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5. 24%,比中秋节专属理财产品的5.15%高出0.09个百分点,最高预期收益率为5. 9%。

  购买网银专属理财产品

  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渠道也逐步多元化,不仅可以通过银行柜台购买,还可以通过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渠道购买。而从预期收益率来看,银行发行的网银专属、手机专属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更高,基本上会比在柜台买同类产品高出零点几个百分点。理财高手推荐:“大家不妨从网银渠道购买理财产品,而且购买还方便。”

  从平均预期收益率来看,1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手机专属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最高,为4.75%,比非专属理财产品高0.32个百分点;3至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手机专属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最高,为5.08%;1个月以内以及6个月到一年等期限的理财产品,网银专属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最高,比非专属理财产品高0.12个百分点以上。

  网银专属理财产品哪家银行收益最高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今年以来(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27日)共有30家商业银行发行338款网银专属理财产品。城商行是发行主力,20家城商行共发行166款网银专属产品,占比近半;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3家国有银行共发行120款网银专属产品;再次,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发行52款网银专属产品。

  从网银专属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来看,95%的产品投资期限小于6个月,其中1至3个月期限的产品占比为71.3%;其次为3至6个月的产品,占比为21.9%。网银理财产品主要以中短期产品为主。

  那么,到底哪些银行发行的网银专属产品预期收益率高呢?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剔除发行量过少的银行,网银专属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是:珠海华润银行、包商银行以及齐鲁银行。这3家银行的网银专属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都在5%以上。

来源: 投资与理财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