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珠三角大型民营企业
就在英国人本·索撒尔击败3.4万名申请者,赢得“世界上最好工作”——看护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同一年,张浴阳来到了中国最美丽的小岛——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看护起了这里的珊瑚。
张浴阳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在读博士生。2009年,他第一次登上美丽的永兴岛,从此就成了这片海域的一员,经常会出海、潜水。
为了解这片美丽的神秘海域,南海所已经在这里从事了近40年的研究。国科大科研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使得像张浴阳这样的学生得以直接走到科研工作第一线。
“有些地方让学生关起门来写论文,但我们不行,必须到岛礁上去,必须到大海里去,否则怎么能培养出海洋学科的高材生?”南海所副所长詹文欢说。
有些人可能会把在南海所的学习过程想得很浪漫:经常出海,在温暖、水晶般透明的海水中,让波浪轻轻地推着你的身体,看成群的鱼儿在珊瑚礁间翩翩起舞,美仑美奂得犹如童话场景一般。
但张浴阳说,南海虽美,做科研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所从事的研究是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恢复,经常要到海底放置人工预制礁体,然后将小珊瑚枝粘在人工礁体上,让它们在人工礁体上成活生长。
“人工预制礁体必须防止被风浪吹走,所以我们得事先焊接好一个铁架子,再将铁架子固定在海底的珊瑚礁上。”张浴阳说,“固定的方式就是将铁架子钉在珊瑚礁上。”
张浴阳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海底打锤”,这是一项高难度技术活儿。张浴阳得扛着16磅的榔头潜水。钉铁架的铁钉有40厘米长、1.8厘米粗。海底打锤没法一个人打、另一人固定,只能单人作业。“一个海浪冲过来,人就被冲到了一边。遇上坚硬的珊瑚礁,有时候在海底打一个铁钉就要花上一小时。”
在平时,一瓶氧气潜水时可使用一个半小时,遇上“海底打锤”这样的力气活,20分钟就消耗殆尽了,可见工作强度之大。
然而,正是经过了在永兴岛海域近3年艰苦卓绝的海洋实地研究,张浴阳在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和珊瑚繁殖技术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博士还没读完,他就成为西沙海域有名的海洋生态保护专家。
在广州各研究所里,像张浴阳这样的故事可以数出很多。这里的研究生为了做科研,有人坚守孤岛,有人长留荒山,有人在建筑工地上一呆数月,有人在考察船里行程万里。而一个个传奇故事的背后,则是一名名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之路。
科教融合是国科大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
可能不为外界所熟知的是国科大提供着中国很优秀的研究生教育。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在2005年国内首个《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全国研究生院中总得分位列第一;在南方一家教育评估机构的另一组排名中,也连年被评为综合第一、理科第一。
2012年7月16日,中科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国科大采取“两段式”培养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科研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两段式”培养模式,就是研究生一年级在北京校部、各教育基地进行课程学习,之后进入中科院各研究所跟随导师开展科研实践,进行课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
在一些教育研究者看来,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国科大在宽广深厚的学位课程教学优势和研究所在学术前沿的科研优势,形成了既集中又分散的网络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科院现有的师资和科研资源;这种模式把高水平科研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真正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生在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毕业于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唐兰现在是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对“两段式”培养模式深有感悟:“我认为这种培养模式,比单纯地在大学或在科研院所里要好。如果不去大学上基础课,理论可能不会那么扎实;如果老呆在大学,科研能力可能发展得不会那么好。”
一年级的理论学习让她大开眼界,“一年的基础课,请的都是名师,那些老师讲课很精彩,讲的内容也非常前沿、高端,确实跟一般的老师上课效果不一样”。
因为课程丰富而精彩,唐兰选修了很多课程,有些还是非专业的课程,但她后来发现获益匪浅。“一年级的基础课程特别扎实,学习氛围也很浓厚,晚上稍晚一点去教室就很难找到座位。”
说起在普通高校读研和在国科大读研的区别,现在在大学里任教的唐兰更有发言权。
“跟高校比,国科大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具有更好的科研环境。一般来说,中科院的实验条件要好过大学,研究人员相对稳定充足,在承接国家一些实验性大课题上确实有优势。”唐兰说,“在研究所,几乎天天都能跟导师见面,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大家互相交流督促,所以比较容易出成果。”
2008年硕士毕业于广州化学所,目前已成长为广州化学灌浆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张维欣认为,“两段式”培养模式不仅精于“教”、更重于“带”。
相比于大学,他更认同国科大这种“言传身教”的培养方式:“导师都是在学科前沿研究的科学家,不少人是各学科领域内的学术领军人物,他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知学科发展方向,最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他们就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一样,带着你一步步进入学科前沿,让你很快就能上手,进入角色。”正如中科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院士所说,“研究生教育的精髓就是与导师一道参与科技创新,在实践中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科大的导师主要在研究所做科研,他们没有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自然是会全力以赴培养学生的,指导的精细程度也会高很多。而在大学,老师有教学任务,即使不上课,时间也不可能全部放在研究上。很多评价机构都认为国科大的研究生培养是非常好的,这就是重要原因。”张维欣说。
一线研究锤炼出强大的动手能力
陈平是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这是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从能源所博士毕业后,陈平先去了一家设计院,但总觉得自己在读博阶段研究的“生物质快速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不继续进行下去,浪费掉太可惜了,于是,他开始寻找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迪森股份的老总。迪森股份的主营业务正是生物质燃料等新型清洁能源。
“我们谈了一个小时就敲定了合作,因为他也是行家,他知道我不是纸上谈兵,他知道我能够做出东西来。”陈平说,对他的项目,迪森股份前期投了200万元,后面又投了3000万元,“目前项目成长性非常好”。
对于动手能力,张维欣也深有体会。他所在的广州化学所,早在2001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了一家产权清晰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更名为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和业务包括化学灌浆材料、机械密封胶粘剂等。
他说,所里对学生进行的是职业化培养,早上8点打卡上班,下午5点打卡下班,“跟公司一个样”。
张维欣是做化学灌浆的,一进所里工作,他就天天带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跑工地,到灌浆现场研究、解决问题。
“跟别的研究机构不一样,如果发现了新问题,我们会先形成公司级的课题;如果有所进展,发现更大研究空间,我们又会申请纵向课题,寻求科研基金的资助;等到有了科研成果,我们又可以将其直接转化为横向课题。”张维欣说,这种直接面向市场的培养模式,动手能力没法不强大。
很多成果因此应运而生。张维欣在辗转于不同工地现场时,发现地铁渗漏水的治理值得研究,于是申请了公司的课题,研究成果形成后,他申请了专利,然后直接将成果转化为产品。
在张维欣看来,化学所的这种培养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是未来研究生培养的方向。“用人单位都希望新人能够马上上手。因此,谁能尽量缩小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鸿沟,谁就有优势。化学所已经改制成企业了,要自己去市场挣钱养活自己,所以,学生一进所,就要跟着导师一起在市场上摔打,身份早变成‘准职场人’,与社会的要求已经相差的很小很小了”。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兵也说,化学所在坚持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选的课题跟国民经济发展联系更密切,“这些课题往往是从行业中凝练出来的,瞄准的是行业里的新问题,学生始终跟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他们不会是书呆子,也不会只懂理论不懂实践。所以,我们研究生很抢手,他们不仅是理论水平高,技术水平也好。目前为止,我们培养的学生还没有找不到单位的。”
正因为贴近市场,化学所毕业的学生就业观念都不一样。廖兵说,这里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愿意去企业,“因为他们更自信,到了企业后,薪酬会比到科研院所更高一些,成就感也会更大一些。很多毕业一两年,就成了企业里的科技骨干。”
对于实践动手能力,张浴阳更是不在话下。在南海海域的科研和保护工作中,他早已练成了“一身武艺”:深海能潜水,海底会打锤,写得了论文,养得活珊瑚,一周3天在海上,比当地渔民还懂这片海洋。
“虽然我们的学生是面向海洋学科培养的,就业面并不宽,但就业从来都没有问题。”南海所副所长詹文欢说,跟高校的培养模式不一样,一些高校的海洋学科连考察船都没有,做论文的时候只能从资料到资料,但南海所不仅有3艘科考船,还有好几个科考站,“我们的论文数据都是实地采集的原始数据,学生们做什么都要自己动手,经过这样系统全面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举办夏令营让优质生源纷涌而至
优质的毕业生,往往是跟优质生源紧密相关的。然而,由于国科大的教育在人们耳熟能详的“211”、“985”等高校评价系统之外,自身又没有本科教育,其研究生生源途径只能通过全国各高校输送。在高校大幅扩招研究生的时期,国科大优秀生源相对比较紧张,选好的“苗子”对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国科大近年来通过暑期学校、夏令营等方式,让大学生走进中科院,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体验科研的魅力。2012年中科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鼓励优秀大学生走进中科院的科研第一线,实地亲身地体会和感受,激发对科研的兴趣与激情。
广州教育基地从去年开始的夏令营活动,让本科生走进科研院所,参观研究所园区及实验室,并与各研究所知名科学家交流座谈,甚至还去科考站进行实地科考。学生只需负担往返交通费用。广州分院院长黄宁生在2013年暑期学校的开营仪式上对180多名本科生说:“广东是创新和产业的热土,既重视基础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更重视科技、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希望同学们在这方热土上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事实证明,夏令营正在成为中科院广州教育基地吸引优质生源的利器。
“简直太火了,去年我们南海所有50个名额,却有200多名本科生报名,争着要进来。”南海所人教处处长徐海说。
由于报名的学生优秀的太多,左右为难下,最终,南海所多批了6个名额,一共有56名学生参加了去年的夏令营。
事实证明,这批学生确实转化为了优质生源。56人中,22人被录取为南海所研究生,其中参加推免的为7人,参加研究生考试的18人,录取15人。
詹文欢说,夏令营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对海洋的激情,“他们之前对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不了解,来了以后,才发现科研条件这么好,给学生的各种补贴费用也高,报考的积极性很高”。
2013年4月至7月期间,广州教育基地又收到了来自全国78所高校近500位同学的报名申请,他们经过精心遴选,向194名优秀大学生发出了“体验科穗之夏”大学生夏令营活动邀请。
黄宁生在致欢迎辞时说,希望大学生们“近距离体验中科院的优势和特色,分享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和经历,熟悉中科院的科研、文化与人才培养情况”,并欢迎他们来这里继续深造和学习。
夏令营期间,广州教育基地精心安排了大师讲座、学术论坛、文体竞赛、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电影欣赏、联谊晚会等异彩纷呈的学术交流及文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充分了解科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岭南文化,感受羊城魅力。
詹文欢说,夏令营活动就像播下了种子,“来年的生源中,就能看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