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整体透明度欠佳但行业自律有所提高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由中国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中国基金会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基金会行业的透明度总体状况很不理想,全行业透明度总体偏低。从计算结果来看,2013年9月行业的FTI(中基透明指数)平均得分55.58分,仅占总分129.4的43%,行业整体不及格。
该报告发布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程文浩补充道:“全国有20多家基金会除了能找到名称之外,几乎无其他信息;有40余家基金会没有联系信息,即公众无法与之联系。”
而受民政部委托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则显示,2013年度我国慈善透明指数为43.11(总分为100),比去年提高了33.1%。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项非官方的公益透明指数——GTI也在慈展会期间发布,这是由全国100多家民间公益机构共同发起的、面向中国民间草根公益组织透明度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倡导民间公益组织更多地通过自主信息平台,更全面、更科学披露信息,同时又能够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例如理事会的关联交易信息等。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慈善行业整体透明度状况不佳,但在推动慈善事业透明化过程中,行业自律性正在增强。无论是FTI指数亦或GTI指数,都是民间慈善组织自发联合发起,其共同愿景都是提升行业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信力。
民众参与不足、监管不力致透明度偏低
与行业自律积极性较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慈善机构透明度的参与度不够。
“在座嘉宾有多少人捐过钱?”绝大多数人举起了手。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捐款的去向?”一些人将手放下。
“有多少人查阅过你们捐赠过的基金会信息?”仍在举手的人已寥寥无几。这是发生在第二届慈展会沙龙区的一次随机调查。
“有些基金会不透明,尤其是他的收入、支出、项目信息,但是仍然能够获得大额捐赠。如何让公众在平时像关注负面事件一样关注基金会的日常透明,是当前最难的。”程文浩说。
瑞森德总裁段德峰对此也表示无奈:“目前除了丑闻期,公众普遍对公益是不关注、不参与的,公益界的‘裸晒’更像没有看客、孤独的舞者。”
另外,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也纵容了一些公益组织对透明度的不重视。《中国基金会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接近四成的基金会合规性信息披露不合格,未按条例要求公开信息;部分基金会收入支出比例严重失衡,却也依然能够从容过关。
走出公益“零成本”误区完善科学评估制度
2012年末,民政部主管的公募基金会儿慈会遭遇了一场“48亿元乌龙账”风波,儿慈会2011年账户中,曾有近48亿元巨款入账后又支付出去,引发“洗钱”猜想。儿慈会理事何培忠在慈展会上谈及此事时表示,这是由于人工操作失误所致,财务报告中“银行短期理财”这一数据小数点错位,将4.75亿元,写成了47.5亿元。
“儿慈会基金会里面只有一个财务人员,在处理大量账目时难免出错,目前人才稀缺、运营成本有限是我国基金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阳光化’是需要成本的。”何培忠表示,对于所有公益组织而言,在捐赠行为发生前后,信息采集,发布捐赠信息,以及捐赠的接收、储存、运送、发放、监管、后期评估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投入人力和资金成本。
另外,“乌龙账”风波中,儿慈会曾聘请北京市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第三方专项审议,然而民众对于“迟来的解释”并不买账,这反映出我国针对慈善审计的第三方组织公信力有待提升。
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梁宇东指出:“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很关心如何走出低效甚至无效捐赠的怪圈,如何实现捐赠价值最大化,不是用简单的捐赠数额或‘成果显著’等模糊字眼,而应该将捐赠项目的社会价值,用企业人和公众可以理解的‘货币化’方式客观呈现,如计算出捐赠项目的效益与成本比、社会投资回报率等。有了这样科学的评估手段,企业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捐赠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价值、经济与社会价值,从而很好地解决企业捐赠的动力问题,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共赢的可持续创新战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