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从“信义兄弟”到“中国好兄弟” 黄陂屡现道德模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30 08:06:10

  9月26日,割皮救父的“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登上了“全国道德模范”光荣榜,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他们获得了孝老爱亲模范奖。此前,“人死债不烂”的“信义兄弟”曾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有意思的是,“信义兄弟”和“中国好兄弟”,都出自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黄陂区为何屡现全国道德模范?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黄陂区李家集街,探寻其中的奥秘。

  寒门“中国好兄弟”懂事早

  9月25日下午,李家集街郑林湾村刘家槽湾,农家小洋楼整齐划一,但鲜有青壮年村民的身影。这是个典型的“空壳村”,村湾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了。

  “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的房子,是村湾里的唯一一栋平房。他们的父亲刘盛均是村里最早的打工者,在外闯荡了30多年。

  今年6月18日,在襄阳打工的刘盛均全身96%的皮肤被重度烧伤,生命危在旦夕。明知道大面积取皮会有风险,但他的两个儿子刘培、刘洋仍争相割皮救父。刘家兄弟用行动反哺父亲的养育之恩,受到广泛赞誉,被称为“中国好兄弟”。

  兄弟俩的孝悌之情,也深深打动了刘家槽湾的村民。

  66岁的邻居刘永忠是看着刘家兄弟长大的,他说,刘盛均一直靠外出打工苦苦支撑着刘培、刘洋兄弟上完大学,最终改变了儿子的命运。“他们俩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当年,两兄弟放学回家,除了写作业,就是帮奶奶提水、摘花生,干农活,很懂事,很孝顺。”

  刘家兄弟的感人之举,让刘永忠感慨颇多。他说,刘盛均兄弟4个,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都不分家,也从不红脸。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刘培、刘洋从小就养成了较好的品质,他们懂得感恩。

  “信义兄弟”

  是黄陂建筑业诚信缩影

  让李家集街人骄傲的是,除了“中国好兄弟”, “人死债不烂”的“信义兄弟”的故事仍被传颂至今。

  2010年年关,在北京当包工头的黄陂人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连夜返乡,不料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身亡;他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顾不上料理哥哥的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将33.6万元工钱如期发放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他们因此被誉为“信义兄弟”。

  这些年来,黄陂有很多人组建了建筑施工队,到全国各地承包工程,“信义兄弟”就是这个群体的写照。

  “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世债。”在武汉万中建筑有限公司黄陂籍老板葛天才看来,对农民工的诚信,是黄陂建筑行业约定俗成的行规。他说,很多包工头手下的施工队,大多是乡里乡亲。“在黄陂要想拉起一支建筑队伍,就必须讲诚信,如果没有诚信,根本就没有人愿意跟着你干活。”葛天才还透露,在黄陂施工队里面,如果员工有困难,提前预支工钱也是可以的。

  正是凭着这种讲感情的仗义,黄陂许多小建筑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员工和老板之间相处融洽,彼此信任。

  “我们是把信义当成了一种习惯,这也是我们做生意的本钱。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不愿欠薪,就是长期守信用养成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举动。”葛天才认为,黄陂人有着这样的道德自觉,“信义兄弟”是黄陂打工文化土壤里开出的“文明之花”。

  黄陂区的“道德模范”还有很多

  除了“信义兄弟”和“中国好兄弟”外,黄陂区还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人和事。说起这些,黄陂区文明办主任冯涛如数家珍。

  62岁的张本晏放弃“包工头”事业,专心回家呵护瘫痪妻子24年;

  60岁的祁家湾村妇龚翠先,为还丈夫去世留下的48万元债务,坚持13年勤扒苦做;

  “大义农民工”汪述恩在深圳工地塌方危急关头,顽强地用手扒开泥土勇救工友,而自己昏倒在地光荣牺牲,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深圳特区;

  农民李云松去年回乡承包了800亩西瓜田,由于连续暴雨,导致瓜田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元。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但他坚决不欠雇用的6名农民工的工钱,找朋友借钱发了9万元工资。

  群星现象和文化传承分不开

  为什么黄陂区能屡现“道德模范”?

  黄陂自古有“九佬十八匠”一说,崇尚靠手艺打工。目前,黄陂区仍有30万农民在外务工。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就是很大的一个群体。

  在独特的打工经济环境下,闯荡在外的黄陂人,养成了“情义、诚信、敬业”的品质,这就给“信义兄弟”、“中国好兄弟”的产生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土壤。

  黄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弢认为,黄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黄陂道德群星现象和当地的文化传承分不开。这些先进典型如此密集地出现,说明偶然中存在必然,表象的背后深藏着的是人文本源。

  他分析说,文化传承的源头就是殷商盘龙文化,从出土的大量文物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礼器,彰显了当时的礼节礼仪。这充分证明黄陂先民早在氏族社会就有讲道德礼仪规范的传统。

  木兰文化无疑是黄陂区文化传承的根基,黄陂北部山区大城潭村木兰姑娘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是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忠孝勇烈”为基本内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总和,其社会影响促使更多的黄陂人孝亲敬长,自觉地维护家乡的形象和荣誉。

  榜样的力量需要传播。为促进传统文化更加融入民众,在学生教育、社会氛围、榜样激励等方面,黄陂围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黄陂区委书记胡洪春对守护好、传承好黄陂这块“道德建设高地”信心满满。他评价,这两对“好兄弟”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百善孝为先”,又给传统美德注入了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内容和有益实践。

  区长吴祖云则透露,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还将切实关爱道德模范,让他们在为他人、为社会献爱心、作奉献的同时,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来源: 武汉晚报 作者: 编辑: 洪思佳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