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改”市场化进行时
《红周刊》:关于金融改革,您提到首先是提高金融效率,那么阻碍金融效率提升的原因有哪些?怎么改?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主要是目前市场化程度不够,包括价格的形成机制和机构的竞争机制两方面内容。其中,价格形成机制正在完善,比如利率市场化、汇率改革、人民币资本项下的放开。另一块是机构的竞争。虽然比照之前,各个业态之间多了重合和交叉,但条块分割依旧比较厉害,金融监管还是分业。
另外,某些业态里大机构占主导地位,其它中小机构就处于从属,相对垄断的状况对于竞争不利。金融效率存在于资金流动的速度和所产生的效益上,竞争不充分会影响资金流动。比如周转慢,产出的效益不高,甚至错配。
《红周刊》:这方面的改革现在也在推进。
赵锡军:是的,但是大家现在担忧的是放开竞争之后的退出问题。一旦放开全面竞争,就将有竞争失败的机构退出行业。这些失败机构的存款人如何避免无辜受损需要某种机制。这就是现在正在做的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
《红周刊》:原来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为竞争失败者准备的呀?
赵锡军: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步都需要很多准备。再举一个例子,现在行政命令要求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有保证。可是当前各家银行都在糊涂着做,但是如果全面放开市场竞争,对于这一类行政命令,银行肯定是会有意见的,它有充分的理由去考虑是否要继续照做。因为这一块的风险相对大,而利润却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将使得原先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或者“三农”项目更得不到信贷资源。在这方面,目前还明显缺乏总体设计与具体措施,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
寻找新“回路”
《红周刊》:您刚刚提到银行一家独大的问题,对传统银行现阶段的挑战和优势,互联网金融与民营金融牌照您如何看。
赵锡军:先来看创新的互联网金融。这不仅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新课题,也是世界金融业面临的新挑战。我的理解是:金融抛开定价、支付、结算功能,从本质上讲就是资金的流动,资金从一个所有者流动到另一个所有者,再流回来,“回路”是其核心。如何建立这样一个回路?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机制、制度来保证回路畅通。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的传统方式都是靠人,靠实体的机构,靠人去放贷款,去企业了解项目,去收。传统银行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比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拨备的要求等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即便出现少数几笔账收不回来的情况,也不会引起整个回路的中断。但现在要换成另一种方式提供这种服务,人参与的越来越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回流,这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红周刊》:关键点是否可以理解为在风险控制?
赵锡军:风险控制是其中的一大方面,另一大内容是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风险控制以资金安全为着眼点上,资金效率是另一个重要的点。传统的方式是信贷员到企业去考察这个项目有没有前景,这与风险有关,但比风险有更高的要求。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显然,互联网金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机制,互联网金融只能把自己限制在支付手段里,因为支付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可控。
《红周刊》:除了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还面临哪些挑战?
赵锡军:实际它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就是银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之间的交叉重合、业务的互动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做得好,获得新机会;做得不好,把钱给了别人却收不回来。
另一个挑战难度更大,就是利率市场化与“汇改”。银行大部分业务都以利率、汇率为基础,多少年来他们习惯了政府定价,完全不用考虑这个变量,一旦“常量”成为“变量”,事情就比之前复杂很多倍。
除此之外,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了银行考察项目的难度,银行海外拓展也考量着大行领导层的智慧。传统银行中谁能处理好这些问题,谁就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