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南师大数科院进行了教授委员会选举
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上酝酿出台的两项政策没有被教授委员会通过,这多少让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副院长钟文辉有些头疼,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否决”,对此,他毫无办法。
这样的“否决”,在南师大时常发生—这所学校里,成立了11年的教授委员会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南师大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治学领域,当行政力量和教授权威“相撞”,决定权正在向教授回归,教授治学、“去行政化”正在从纸面渗入现实。
教授委员会的产生:
先生们的决策范围:
“先生们”成为管理者
南师大的管理结构曾经行政色彩浓厚—各院正副院长和正副书记组成的党政联席会议确定产生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成员,再由他们组成学院学术权力的中心。
如今,权力则被交到了由教授主导的学术机构—教授委员会手中。
南师大副校长缪建东表示,各学院教授委员会由教授代表或全体教授组成,教授委员会委员人数一般为9-15人,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3人。教授较少的学院也有少量副教授参加。
在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提出候选人名单,由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教授大会对这份名单进行投票选举,“当时教授大会总共有40多人,大家从18人的名单中差额选举出15人。”院长陈金如说,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候选人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提名,再经教授委员会全体成员等额选举产生。
而在外国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教授委员会全体成员选举产生。
此外,各院教授委员会对教授的覆盖面不尽相同,2002年在南师大成立教授委员会的地理科学学院,有52名委员,覆盖所有教授。在教育科学学院,三分之一的教授入围教授委员会。
先生们的决策范围:
从收入到人才培养、引进
“以前大家的工作量都是敏感话题,现在每个人能赚多少钱都能算出来,计算办法就贴在学院办公楼的墙上,大家面对面地来讨论,以后这碗饭该怎么吃。”9月16日,南师大数科院刚刚出台《年终分配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同时完善了《数学科学学院校内岗位津贴配套方案暨学院内部分配方案》。而这两个方案,是教授委员会多次讨论后通过发布的。
在各个学院,制定学院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大资源配置方案和学术事务等议题,被纳入各自教授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与教师们息息相关的教学工作量和收入分配,在数科院,也是教授委员会几个月来的讨论重点。
陈金如说,新确定下来的计算办法缩小了年轻教师和教授、副教授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而年轻教师只能给本科生上课,但研究生导师和职称较高的教授既能给本科生,也能给研究生上课,所以他们的收入更高一些,为了提高青年老师们的积极性,这次在部分系数上有所倾斜。”
“更热烈的是确定论文发表期刊的定级,已经算不清讨论了多少次了,核心就是鼓励大家发表好文章,特别是在好杂志上多发。”教授委员会成员许宝刚说的“定级”,与奖励的等级直接挂钩,五类期刊的每篇论文的奖励等级从2000元到5万元不等。因为各个学科杂志的专业性、发表难度各异,教授们需要逐次讨论来拍板。
陈金如表示,此举一为激励,二来是让教师们意识到,什么样的成果有利于学院发展,最能代表行业水平,能得到同行认可。
“没有教授委员会之前,是教授们广泛参与,行政主导。现在,跟教学、学术、科研、人才有关的事都给教授们定夺,让教授们说了算。”陈金如说。
决定如何通过:
重大治学事项2/3以上委员同意才能通过
上周,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刚刚确定今年的新进教师人选。“在进人方面,教授委员会是有一票否决权的。”教科院院长顾建军也是教授委员会成员之一,“各个学科根据需要提出用人需求,党政联席会议初步筛查后,由教授委员会来投票,其中学术委员会考察学术成果是否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教学委员会考察教学能力。”他说,经过激烈讨论,最终从8个候选人确定了一位具有学科潜力和成果基础的教师。
而形成最终的决议,需要一套完整的议事规则。陈金如说,在数科院,教授委员会会议一年至少召开2次。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委员会1/3以上的成员有权提议召开教授委员会临时会议。而这一做法,在南师大各院系几乎通用。
会议的议题从哪里来?在外国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确定教授委员会会议议题,但是,需要事先与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在数科院,则由党政联席会议向教授委员会提交其决策范围内事项的相关议题和审议方案;教授委员会的决议经由学院统一实施。
此外,各个学院的议事规则中规定,教授委员会举行会议必须有2/3以上的委员参加,会议方为有效。教授委员会的决定一般应达到参加会议的1/2以上的委员同意方能通过,重大治学事项应达到2/3以上的多数同意方能通过。
还有学院推出回避制度,外国语学院规定,所讨论的议题与本人或近亲属直接相关的,委员应当回避。
教授委员会的决策能否符合广大教授的利益?陈金如说,数科院的教授委员会每年还必须在教授大会上做工作报告,听取大家对学院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权力如何平衡:
行政要向“先生们”妥协
教授委员会能与现有的党政管理体制相分离么?有知情人士表示,在现有的大学管理体制中,二者的生存秩序,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南师大,有十多个学院的教授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都由学院院长、书记担任。有观点认为,因为院长和书记也都是教授,他们在教授委员会中任职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2002年开始试点建立教授委员会的地科院,“去行政化”的色彩尤为浓烈。
“在我们学院,院长和书记等党政联席会议的成员都主动提出不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教授治校嘛,不能过多干涉教授决策。”南师大地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
南师大地科院副院长钟文辉负责学院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也是教授委员会委员,学院凡是出台研究生培养细则,都要由他主抓。“如果要出台文件,我负责起草,教授委员会开会讨论,但由主任、副主任来把关,说修改就修改,教授们认为没必要,就不执行,不是行政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了。”
钟文辉最近就遇到了棘手的事,他酝酿出台两项政策,一项是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最低要求,一项是硕士生导师管理规定。但是,因为有教授不同意部分细则,教授委员会没通过,草案“难产”了。
此前,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省里抽检不合格,而近几年,学院的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他和院领导们觉得,要提高对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培养要求。结果,当他跟院长、书记在党政联席确定这个议题,跟教授委员会讨论后,遭遇难产。
“很多教授都同意这么做,但也有部分人说,他们专业发表论文的难度较大,按照这个要求,估计学生毕不了业,也担心他们为了达标,弄虚作假。”而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对导师也有直接影响,在他的草案中,如果有硕士生导师连续三年内都有学生延迟毕业,可能会暂停招生,以督促老师尽职尽责。
虽然难产,但钟文辉没有用行政权力强行推进,“教授治学嘛,很多事情的着眼点不一样,如果强行通过了,将来会有风险,看看有哪些条件可以‘妥协’吧。”
先生们带来了什么:
民主管理带来红利
其实,“教授治校”在南师大部分学院,已经经历了十多年。早在2002年,地科院、数科院和化科院成为率先吃螃蟹的试点学院。
2009年11月26日,试点学院扩大,教授委员会在7个学院落地开花。
2011年10月28日,南师大在全校推广教授委员会,截至目前,除了体制特殊的强化管理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剩下的23个学院都建立了教授委员会。
南师大一位曾参与推进教授委员会试点的专家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已经没有开发的空间,向内涵式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发挥民主管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怎么调动,要把治学的决策主体变成教授,依靠师生来实施民主管理。”这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要想通过治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就要使教授发挥作用,学院发展什么学科,权力也要从党政联席会议转移给教授委员会。
他说,从全校层面看,最早推行教授委员会的学院,也收获了改革的红利。地科院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学科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等几乎所有的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