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了财富超过了自身需求的增长,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考虑投资。而最合适的投资对象是土地,这在古今中外都是通例。”这段话出自《罗马人的故事》一书,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当下资本市场被炒得火热的“新土改”概念。
近一个月以来,以北大荒、永安林业、罗牛山、辉隆股份、中华企业为代表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分外抢眼。市场普遍认为,这些公司都拥有大量土地,因而将受益于未来可能推出土地流转改革政策。而未来的土地流转,就被称为“新土改”
舆情起伏
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关注到,资本市场对土地的追捧,在2012年就开始了。
2012年5月,深圳的土地新政受到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不少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深圳农村集体用地将放开入市”,这也引起了深圳本地一些股票的异动。不过,当时深圳市政府称舆论对于深圳的土地制度改革存在“误读”。实际上,深圳于2004年就宣布全市土地国有化,2012年5月推行的“新土改”,着重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即便舆论对于土改存有一定误读,但舆论普遍认为土改的步伐并未止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经济观察报》指出,中央近年来首次在一号文件中鼓励土地流转。这一中央政府释放的信号,随后得到了地方的响应。5月份,海南省制定《海南省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被媒体冠以“土地流转的实质性破题”。随后,各地频频出现的政策变动,也推动了股市一波波的土改行情。
8月份以来,关于土地改革的舆情更是不绝于耳。广东、浙江温州等地先后公布了有关集体土地流转的政策。8月末,更有媒体称“一份事关农村土地改革进程的重要文件已下发至河北、辽宁、吉林等18个省市”。下发文件的消息很快被国土部否认,但据《国际金融报》报道称“十八届三中全会或破局新土改”,并称国土部表示“虽然目前没有形成最终的指导文件,但其实各地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探索已经广泛展开”。
似乎“新土改”已经箭在弦上,不过又有消息称改革进度“仍存变数”。9月5日,多家权威媒体称“土改”新政已完成框架建议,官方有望提前在今年11月前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但9月16日,《民营经济报》又有文章称“传各地反对强烈,新土改或无缘三中全会”。9月23日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讯又援引有关专家观点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土地流转工作恐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农地利益分割与产权明晰。
正当舆论摇摆之际,9月25日的几则消息又再次刺激了公众的预期。25日晚,新华网称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基本完成。而当天,安徽省合肥、淮北、淮南、马鞍山等4市2013年度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至少从消息层面看,“新土改”仍呼之欲出。
利弊之辩
尽管资本市场对土改概念十分关注,但多数投资者紧盯着的是上市公司中的“大地主”,按照分析人士的说法,看重的是“土地价值重估”。但是究竟舆论对于新一轮的土地改革有什么样的评价,仍值得探究。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曾指出,“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现行土地管理制度逐渐逼近了重大变革的临界点,需要统筹考虑加快推进。”这一段表述,深得舆论赞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撰文称,土地改革贯穿于“三个十年”,释放了较为显著的“制度红利”,成为中国经济持久增长的重要基础。但是,这一基础的作用似乎正在削弱。
《经济观察报》撰文指出,1983年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如今在激发起农民种田积极性上已难有作为,分散经营也无法为现代工业提供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可追溯的农产品原料。潜在的危机意味着,“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舆论普遍认为,城镇化与土地改革是紧密相关的。巴曙松就认为“有什么样的土地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增长方式,也就相应有什么样的城镇化模式”。在他看来,新型城镇化目标是寻找城镇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为了推进这种转换,耕地需要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土地从数量扩张向效率扩张转变,农村转移人口向市民化转变。
不过,真的要实施土地改革的话,仍要面对很多问题。
《民营经济报》文章称,中央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踌躇不决,是出于对农民利益、地方阻力等因素的顾虑,“中央层面担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会造成农民大量失地,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国务院方面一直未对土地流转有过明确表态;另一方面,若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流转,势必破坏地方政府垄断土地的平台,各地反对声音比较强烈。”
有改革自然会有利益变动,各种舆论交织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总体来看,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相信也是各方人士的共识。现在,大家想要看的,是这条变化何时发生,道路如何选择,细节方面如何体现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