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79岁川美教授画《黎明》 温家宝亲笔回信感谢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26 08:29:09
7
 
油画《黎明》(196×182) 作者张方震

  “感谢你用画笔记述了那悲壮惨烈的情景,绘制了感天动地的画面。”9月16日,四川美术学院79岁的老教授张方震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回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用毛笔亲笔写给他的一封回信,温家宝在信中感谢他用画笔记录了历史,并称画作会激励我们的人民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一位前总理,一位艺术家,他们之间怎么有了交集呢?重庆晨报记者昨日赶到张方震位于黄桷坪的工作室采访,探访这封信背后的故事。原来是一幅描绘汶川大地震的油画作品《黎明》将两人联系起来……

  作品创作历时一年

  记者在张方震的工作室看到了这幅名为《黎明》的油画作品。作品的长宽都接近两米,画面主题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近景是一栋倾塌的房屋,温家宝手持扩音器站在一片废墟上,与被掩埋的人对话,神情凝重,而身旁救援队员、部队官兵和医务人员正在紧张施救。

  张方震介绍,这件作品是2009年创作完成的。“当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情况,被深深感动了,当时就想用画笔将自己的感动记录下来。”张方震回忆说,从2008年6月份开始构思,到2009年6月完成,这幅作品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

  “当时很多艺术家都创作了与地震有关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灾区场景的再现,所以我在创作时就刻意避免去画某一具体场景,而是想通过一幅画来反映整个抗震救灾的事迹。”为了更好地创作,张方震观看了很多拍摄灾区的画面,搜集了几百幅灾区图片,光是草稿就画了30余幅。“我将看到的很多人和事组合到了一幅画面当中。因为以前多次去汶川及附近的地方写生,所以对那一片非常熟悉,这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油画展现抗震救灾场景

  作为画面中心的主要人物温家宝的形象,是张方震创作的重点。“我是要创作出一个符合整幅作品场景的温家宝的形象,这不能照着具体的某一张照片去画。”张方震解释说,画出来的温家宝不仅要样貌像,他的动作、角度甚至表情,都必须与画面反映的场景相符合。

  当时创作这幅作品的时间正好是第11届全国美展的征集时间,张方震计划用这幅作品去参加全国美展。在重庆市组织的初审评选中,张方震的这幅作品获得了优秀奖,并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美展的最后评选,但最终这幅作品却没有能出现在全国美展中。

  作品得到温家宝赞赏

  在2009年底,张方震将这幅油画制成了2010年的年历,送给了自己的学生和亲朋好友。”这幅作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张方震说,当时他就想把作品制成的年历寄给温家宝,考虑到温家宝工作肯定会很忙,不好打扰他,直到今年7月1日建党节,才把年历寄了出去。

  张方震还给温家宝写了一封信,但并没有期望能够得到温家宝的回信:“我想他一定会看到这幅作品,但根本没有想过他会亲笔给我回信,我只是想让他知道,我们都很感谢他对我们的付出。”温家宝回信的牛皮信封上写着“四川美术学院方震同志收”,信封右下角署名“温家宝”。

  打开信封,是一封温家宝用毛笔书写的回信,信不长,一共两页,175个字。温家宝在信中写道:

  方震同志:

  七月一日的来信及所附油画《黎明》的印制品收到了。您一番真诚的话,又让我想起五年前那场特大灾难,怀念那些死去的人们,想念曾一起战斗的灾区群众,再一次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不屈、勇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所感动。

  感谢你用画笔记述了那悲壮惨烈的情景,绘制了感天动地的画面。你的画会留存下去的,留给子孙,留给历史,激励我们的人民勇往直前,不断进步!专此,敬颂教安。

  温家宝

  二零一三年八月十四日

  张方震7月1日寄出信,9月16日收到回信。回想起拿到温家宝亲笔信的那一刻,张方震说自己意外、高兴和激动:“我真的没想到他会亲笔给我回信,这会激励我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明年的第12届全国美展,我还会参加。”文/重庆晨报记者孔令强

  张方震,重庆人,出生于1934年。195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留院任教。曾任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领导,长期从事美术教学,为油画专业成为川美重点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胡杰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