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三重效应”推升理财产品收益 固定收益类受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22 10:28:34

  固定收益类基金有望在三季度末和四季度迎来较好配置时点

  9月月末、季末重叠,加上中秋节、国庆节长假现金消费需求激增,三重效应促使近期资金利率面临较大上行压力。这也让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基金等产品收益率不断走升。专家建议,投资者在季末资金面趋紧的背景下,可选择表现稳定的理财产品打理闲钱、锁定收益。

  季节性压力“钱紧”渐现

  “假日来临,为应对中秋、国庆备付,隔夜资金融入机构持续增多;由于跨月资金需求也明显升温,推升了14天期限品种回购利率。”某商业银行交易员告诉记者,当前资金面的季节性压力逐步显现,预计资金利率后续仍有一定上涨空间。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当前央行针对短期流动性的调节愈加灵活,但“中秋”“国庆”两节叠加,资金面将出现季节性紧张格局。“隔夜资金利率的敏感程度较高,在资金趋紧时往往首先变动。”申万证券分析师屈庆判断,前期资金面的暂时放松至此已告终结。

  中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收盘,银行间回购利率出现大幅攀升。其中7天、14天品种分别行至3.644%和3.943%的较高水平,而21天品种则大涨93.1个基点,上摸至4.992%的位置。

  不仅如此,当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同样全线攀升,隔夜、1周、2周品种依次上行6.40BP、16.60BP、29.25BP,达3.5570%、3.7490%、3.9325%。

  “虽然当前以7天回购利率为代表的资金利率并不算太高,但机构反馈线下实际资金紧张程度已超过目前回购利率呈现的水平。”上述交易员认为,央行对目前整体资金总量的指导态度仍然偏紧。

  理财产品稳赚“过节费”

  由于每逢月末、季末,银行定期存款等类与市场资金利率紧密挂钩的投资标的收益率会攀升,所以受访的业内人士预计,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均将有所受益。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2013年9月14日,已有7家商业银行发行20款“中秋节”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4%,较之前一周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4.94%高0.2个百分点。

  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的货币基金也是利率走高的受益者之一。好买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138只货币基金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达到4%。而在此前,这一数据一度在3.5%左右徘徊。以万家货币基金为例,9月以来七日年化收益率几乎都在4%以上,9月4日更是达到4.53%,约为活期存款利息的13倍。

  “与股市不同,货币基金节假日是照样有收益的,且分红免税,流动性好。”理财专家表示,对于假期期间手里有闲钱的投资者来说,是个不错的中转站。

  较高的收益率也成为短期理财基金吸引投资者的重要砝码。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统计的104只短期理财基金表现抢眼,平均收益率达到4.3%,比货币基金更高一筹。

  固定收益类受捧

  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理财基金收益率的确较高,但要牺牲一定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其一般都会设定一个封闭期,只有在特定期限内才能赎回,并不能做到随时到账。

  而货币基金在收益率走高的同时,流动性却在变好。根据规定,传统货币基金赎回一般要T+2日才能到账,这导致其吸引力大打折扣。不过,随着货币基金的创新,开通T+0快速赎回业务的传统货币基金优势明显。目前业内至少有20家公司的产品开通了货币基金赎回“T+0”业务,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取持有货币基金的时机。

  理财专家表示,为防止套利资金集中大量流入摊薄老持有人利益,货币基金通常在节假日前“闭门谢客”,投资者应关注基金公司公告,提前做好申购。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许多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固定收益类基金有望在三季度末和四季度迎来较好的配置时点。

  博时双月薪定期支付债券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魏桢表示,当前及四季度都是纯债基金较好的买入时点。他预计,四季度中长期利率品种和高等级信用债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数米基金的研究报告亦认为,目前中长期债券的投资价值明显提升。研究员坦言,债市的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其实是一个跷跷板。目前债市短期走熊,就意味长期投资的价值空间变大,配置时机到来。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