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杭州市的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在“搜集中秋小故事、中秋见闻、给远方的亲人写信”三项中选一项完成。该老师解释说,现在不少小学生对中秋节的认识只局限在“吃月饼”上,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重拾传统风俗。
其实,与小学生把吃月饼当成中秋节的唯一选项相比,大人们的中秋节“多选题”也与中秋团圆的主题渐行渐远。
近年来,一到中秋节,往父母身边跑的人少了,往领导家里跑的人多了。本该是与家人团聚的中秋佳节,不少人却将心思放在如何给领导送礼上。今年中秋,有媒体曝出不少人的过节心态是“送也愁,不送也愁”。送吧,明显是顶风作案,不送吧,怕被领导记上黑名单。这些人内心纠结时,可曾想到家中父母期盼的眼神?
节日里,与亲戚见面的人少了,@朋友的人多了。现在,不少年轻人认不清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却记得在中秋节给只见过几次面的“朋友”发个短信,或者在微博上@一下。他们明白“七大姑八大姨”几年不见依然“打断骨头连着筋”,而“朋友”不联系,关系网就断了。因而,中秋节便成了不少人盘点人脉资源的好时机,发个短信、@一下,不在乎所写内容,只为告诉你,“朋友,我还记得你,你可别忘了我”。
中秋节赏月的人少了,盯着电视看“秋晚”的人多了。没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寂寥,没有“千里共婵娟”的怀念,在本该与自然亲近的中秋节,许多人却选择躲在水泥房子里,看着年年类似、台台相仿的电视晚会。
现在唯一能够承载中秋元素的恐怕只剩下月饼了,不少人也就有了“吃个月饼才算过节”的想法。民俗专家感叹,中秋节沦为“月饼节”说明了传统节日日渐势微。
其实,中秋节的“温馨选项”还有很多。同家人一起做做月饼、和父母一块赏赏月,给孩子买个泥塑兔爷,放个天灯,舞个火龙等等。平时生活压力大的人们,不妨拿出3天,彻底放松,重拾家庭温情,重温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