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小说《一座城池》首登银幕
第一部由韩寒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座城池》终于上映了。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独立的文本,其互取所需,互相提携,互相繁荣的媾和是必然的,但将小说呈现在大屏幕上,无疑是一种冒险的尝试,而改编韩寒的小说,如果不能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处处可见的犀利讽刺、热衷于文字游戏的智慧以电影技术和手段合理地呈现,即使谈不上谁糟蹋谁,也会使另一方略显黯淡。
小说《一座城池》是靠大段大段的对白,各种荒诞乖戾的现实,通过散漫而又发散的想象力支撑起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叙事的单薄。而电影《一座城池》除了在对青春态度的诚意上与小说保持一致以外,可能是囿于中国电影制度的审查、成本的制约、导演能力的考验,使其越来越像小说是小说的城池,电影是电影的城池。
“小说《一座城池》的主题其实更多的是对民族劣根性进行赤裸裸地展示。而电影《一座城池》,更多专注于对80后一代的性格成因和人格缺失进行深入探讨。”如果这真是导演所述,导演分明是朝着挽救失足青年的方向上策马狂奔,而导演又纠结于商业片和文艺片的两难选择中,既没有拥抱市场和大众,也没有决绝地自我放逐,既不开心好玩,也不深刻隽永。
小说中的小机灵和小锋芒,都被修剪得更加规矩和圆润了。主人公“我”的第一个梦,是在他们每人坐拥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视机之后,小说中是在一番煞有介事的围捕之后,在审讯和质问的过程之中,稍微的惊恐之后便是无限的戏谑,而电影中的梦纯粹就是一个惊恐的噩梦,而小说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梦境,把主人公在城池中游荡的各种心境和情绪,复杂而又微妙地呈现出来,电影中的两次梦境却只有失足青年的恐惧、惶恐和忏悔。
甚至,个人觉得一些更有意思的细节,可以技术性地巧妙规避审查风险,真正地向商业喜剧靠拢。如他们在天寒地冻中乘车吃饭,坡的那头是,车在艰难地冲坡、下滑、撞门、假装敲门,一来二回,简直就像《东成西就》中张学友对梁朝伟承诺不还手的桥段,坡的这头是无数人屏气凝神,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期盼着,掉坑,喝彩,看热闹。这些本更具有画面感和冲击感的文字,却都被舍弃,并没有转化成荧屏中的亮点。而电影中一个细节,“我”在彩票中了奖之后,房祖名在整部影片中都呆若木鸡的脸部表情终于起了波澜,挥舞着钞票,腾空跃起,这个腾空跃起实在是不讲究和俗套,使影片的品位一下降格成为了DV和微电影。
改编一部危险的作品是一件更危险的事情。如果把抢银行抢得温文尔雅,离婚离得风平浪静,都是大煞风景和让人失望的。《一座城池》的小说,笔者读过,轻松并不失沉重,小说自有小说的问题,算不上小说的死忠,但也会念起在各自的城池中晃悠中的那些熟悉的脸庞和往事——你我在盛夏中一瓶矿泉水,你一口我一口行走于这个城市的每个旮旯;你那面相成熟的同学,买学生奶粉,被人问“你家孩子几岁了”,开家长会,被人误当为家长,被人问“你家孩子考得怎么样”;你我面对“两个鸡吧”,互相相视一笑的心照不宣;我们通过怀念死去的同桌和逝去的C姑娘而自我醒悟和救赎。因为我们都知道,你我都不是活在充斥着“兰蔻和雅施兰黛”的小时代,我们活在“去年妈的”比“滚”更有力的大时代(电影中把小说中贴广告的邮件回复有四个字变成一个字)。
大量的旁白仿佛把看小说成了听小说,喜剧也不并是王太利般的夸张表演(反而没有《青春派》中的娘炮来得自然),有诚意本应该是一个电影人的最低职业操守,环境的不顺畅和资源的匮乏是电影从业者所共同面对的,所以,仅仅靠韩寒的小说和左小祖咒的音乐并不能给予电影任何保证,即使它可以对那些毫无节制的烂片说声“滚”,正因为它的触角本应该更敏锐和深远,在这次平庸的冒险中,我们也不免要敲击下,先生,你的想象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