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央电视台13频道“记者调查”栏目播报了一则以“谁操控了孩子的‘第一口奶’”为题的新闻节目。节目宣称:新生儿在医院喝“第一口奶”,背后暗藏金钱交易。企业贿赂医生护士。“白衣天使”在利诱下,强行给孩子喂多字牌奶粉,让新生儿产生依赖,排斥母乳!这可能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
近一段时期以来,与儿童有关的各种安全事故频发,让人忍不住高呼“救救孩子”。因此,央视的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很快就登上新浪微博24小时热门话题榜第五名。大家几乎一面倒地指责涉事医院和多字牌奶粉:“良心呢?”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忧心忡忡地问。
为人父母,对类似话题总是格外关注。所以,我搜索了央视的这篇调查节目,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总结一下,报道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新生儿在医院喝“第一口奶”,背后暗藏金钱交易。二、护士强行给孩子喂多字牌(或者其他品牌)奶粉。三、“第一口奶”若是奶粉,会让新生儿产生依赖,排斥母乳。
关于第一点,多字牌(或者其他品牌)奶粉的经销商,会将医院作为他们营销活动的重要“战场”,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毕竟,如今这个时代,绝大部分新生儿是在医院出生,任何人都不应该忽视这个巨大的市场。而在营销“战场”上发生“金钱交易”行为,也不是什么“不可道人”的秘密。我们知道,在渠道为王的时代,一家生产企业或者经销商,要入驻大型超市,也是需要向超市缴纳“入场费”,甚至给负责人表示表示“小意思”,以换取比较好一点的位置。这种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为何把其他商品换成奶粉,超市换成医院,我们就突然接受不了呢?
关于第二点,实不相瞒,去年2月份我儿子在本城一家医院出生。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人没有奶水,正在着急,护士拿来一袋贝字头奶粉,解了儿子的“第一口奶”问题。我不知道该护士有没有收受贝字头奶粉经销商的“小意思”,但在整个过程中,绝对不存在护士“强行喂奶粉”的现象。事实上,我询问过本城多家医院,他们都没有这种现象发生。因为喂奶本来就是父母的事情,护士不可能“越俎代庖”。
关于第三点,更是匪夷所思。扬州广播电视报社总编陈敏就此专门请教了相关专业人士,“她们的一致回答是:除非非法添加了成瘾性添加剂,非则不可能。一些产妇生产后不出奶或奶水不足,补充奶粉很正常,有的新生儿会习惯于某种奶粉口味,在转母乳或其他奶粉后会不习惯,但会很快转变的,不存在成瘾一说。”by@扬州陈敏。根据我的经验,也可断定“上瘾”纯属捏造。如前所述,我儿子的“第一口奶”是贝字头奶粉,不过,几个小时后,随着内子奶水正常供应,儿子的“口粮”也从奶粉转为母乳,也没见儿子有什么“排斥”行为。
我不是生物学专家,无从分辨奶粉和母乳,哪种对新生儿的健康更有利。不过我认为,在医院里向缺奶的新生儿提供免费的奶粉,并没有排斥母乳喂养,只不过提供了多一种选择,避免新生儿因饥饿而营养不良。难道因为要强调母乳喂养,就宁愿让缺奶的新生儿干巴巴饿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人反对在医院里出现奶粉的身影,事实上,奶粉在医院出现,并不是中国特色。新加坡的医院里有免费奶粉。知名女作家@六六发表微博称自家的小孩“在新加坡起初四天也是喝奶粉的”。由此反问:“难道新加坡也医院跟奶粉商勾结?”美国的医院也有奶粉。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有约3/4的医院向母乳喂养的母亲提供配方奶赠品,直到2011年,这一数据还保持在一半左右。
说到底,奶粉经销商在医院向新生儿提供免费奶粉,属于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它当然不是“雷锋”,却未必就是“雷政富”。央视把这样一种多方受益的商业行为说成是“惊天黑幕”,显然是中了“阴谋论”的毒。希望央视本着“负责任媒体”的风范,早日从“阴谋论”渊薮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