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二十一世纪在电子商务主掌话语权的今天,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产品消费和茶产业也顺势乘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这个时代发展所产生的强烈诉求。茶业将迎来一场全新的变革,近十年,电商发展已日渐成熟,未来十年也必将大势所趋。
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电子商务最大的运营者,最早触摸到电商的变化趋势,早将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主攻方向,2012年旗下各网站都组建涉农业务,大力拓展涉农电子商务。截至去年底,销售农产品的网店共计26万家,而茶叶在淘宝网销量最大,日交易额超过700万元。
“搜搜茶”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茶产品网上购物商城,2012年交易总额(含线下)35.34亿元,总交易量1.57万吨,折合3140万斤茶叶。其中西南区18.02亿元占51%;华南区12.34亿元占34.92%;华东地区3.18亿占9%;华北区1.09亿元占3%;其他地区累计7000万元占2.08%。
农产品市场被看好 转变令人欣喜
电子商务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波浪潮,第一波是虚拟产品为代表的,像图书、音响等文化产品;第二波是以服饰为代表的;第三波是以日用、居家、母婴等为代表的;第四波一定是以食品行业为代表,而农产品和茶产业都属于食品行业的一部分。
那么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将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电子商务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村传统的流通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
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民原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把网络经营当做生活来源,并逐渐跟随买家的购物习惯和作息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实现了社会角色的转变。此外,电子商务还促进了农民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
农产品交易品种集中茶叶市场容量大
2013年,根据淘宝网的数据,目前涉及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种类分布比较分散,涵盖了数十种产品,但交易金额品种靠前的农产品相对集中,如茶叶、坚果炒货、肉食、蜜饯糖果、蜂蜜及工艺品等排名都在前列。
据测算,2013年阿里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2014年有望迈上1000亿台阶,这一数字相当于2008年淘宝全网交易额。如此良好的前景,主要得益于我国网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
以搜搜茶网购平台为例,据统计,该平台目前日点击率达到300多万人次,有1000多家茶企上网开店,总用户数达到1.7亿户,日均交易量达0.8吨至1.5吨。这间接证明了网购为农产品展示展销极大地释放了内需能量,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加快传统商业模式的升级和转变,凭借其巨大的势能和蓬勃态势,电子商务必将拉动农产品等相关行业高速发展。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搜搜茶优惠空间无限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这意味着农产品电子商务有了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阿里研究中心发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数据表明,淘宝网的农产品交易额从2010年的37亿元,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198亿元。而2010年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网络交易额尚不足其1%的规模,潜力巨大,电子商务对农产品的渗透率每增长1%,都将是200多亿元的市场。
今年,“搜搜茶”电子商务平台被列为衢州市电子商务发展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之一,衢州市作为农产品交易大市,2012年农产品成交额为127亿万元。衢州市政府会议决定重点扶持衢州农产品商家入驻“搜搜茶”交易平台,协助商家实现线上买卖交易。
有人会问,搜搜茶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新秀,它的发展为何如此神速?据了解,搜搜茶采取多项利商惠农政策,除了基本的物流返还和额外补助政策外还有股权合作、引导孵化基金、金融工具参与以及向农户提供小贷、信贷担保等多项优惠服务。
茶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任重道远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二十一世纪掌握信息不如掌握趋势。在商界,未来的发展模式必定以线下(实体店)体验,线上(商家系统网站)购买为主线,换言之,中国茶产业投身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催生了马云和阿里巴巴,更造就了各行各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迅猛发展的万千气象,尽管前途一片光明,其行进的道路免不了曲折,茶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任重而道远。
据统计,我国有着近1700万亩茶田,茶叶研究机构有20多个,设有茶叶专业的大专院校10余所,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分析、加工、传播的机构,一些茶叶学会、公司和试验站分别设有从事茶叶图书、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刊物出版部门,但仍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信息的网络服务,一些茶企业或机构甚至连计算机等设备都没有,茶交易还停留在“供销社时代”。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市场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许多条件还未完善,在茶叶市场上更显突出,因此茶业要更快地走向电子商务,三方面工作缺一不可:一是打好信息化管理基础,做好技术准备;二是大力推广品牌,建立一定的消费信用;三是形成快速通畅的物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