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同学聚会。一提到与儿女沟通问题,同学会就变成了诉苦会。“问上三句话,人家就不耐烦,开门便逃或者干脆闭门不出。”一个同学说。
代际差异,在当下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经济社会变迁之迅速,知识更新、观念变幻之快,让很多中年人都难以适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大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感兴趣的话题、表达的方式乃至沟通的形式,都很难做到同频共振。
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自主性强、脾气也冲,往往一言不合便弄得不欢而散,甚至闹起了“家庭冷战”,但表面不在乎的掩饰下,双方的负面情绪都会影响生活质量乃至工作状态。
“你什么都不懂!”“你别管了!”“这是我自己的事!”类似这般话语,说出来自己痛快,父母却有些难以承受。年轻人总爱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会与自己沟通。但抱怨本身就是不够成熟的表现,成人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看你能担负多少责任。
在与父母沟通问题上,年轻人显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爱的前提下,如何与父母实现有效沟通,关键还在于态度和方式。
态度决定一切。父母与小孩子沟通是这样,曾经听一个小孩冲着爸爸妈妈大喊:“你们说的都对,我就是讨厌你们说话时的语气”;儿女长大了与父母沟通,同样也是这样。如果说父母对待孩子最可宝贵的态度是平等,那么,儿女对待父母最应采取的态度则是尊敬。
对父母的尊敬,不全来自道德律令,也来自理解。应该明白,父母是有缺点的平凡人,他们不能免俗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会常常拿你和其他同学、同事作“横向比较”,他们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或者知识比较老化。但一颗全心全意爱护儿女的心,却是一以贯之、不容置疑的。仅凭此心,就足以令天下儿女肃然起敬。
态度以外,方式也极其重要。其实不管与谁沟通,很多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在社会上、工作中往往能做到沟通流畅,到了家却摆出一副爱听不听的架势。在真诚的前提下,把你跟客户沟通的方法,适当地用在父母身上,也许会有奇效。
比如遇到新旧观念之争,几十年生活经验积累,父母不可能一朝一夕间就欣欣然地接受新事物。儿女大可不必硬碰硬地据理力争,非要毕其功于一役,不如细水长流,不经意间讲讲身边的例子、留一些资料在家里,也许改变也在不经意间发生。
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夫子“曰”了两个字:“色难”,大意便是能侍奉父母还能做到和颜悦色,太难了。因此,从古至今,孝的最高境界不是养其身,而是养其心。
养父母之心,先从有效的沟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