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消费调查
“禁送令”立竿见影 市场争打“平民牌”——中秋节前月饼市场“遇冷”观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16 08:14:26

  中秋佳节临近,往年正是公款送月饼送节礼的高峰期。中纪委日前作出部署,要求坚决刹住两节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记者在南宁、柳州等地调查了解到,“禁送令”执行立竿见影,“节俭风”吹冷高档月饼市场:月饼出货量大减五成、奢华包装月饼滞销、单位团购难觅踪影、个人消费已成市场主力。

  “黄牛党”生意惨淡:“守了三天还没开市”

  多年来,每遇中秋节前,在南宁市月饼票都是“黄牛党”大肆买卖的对象。这些“黄牛党”已形成了运作模式:提前以超低折扣一次性向月饼生产商购买数万元的月饼票囤积,或以折扣价收购市民持有的月饼票,再转以七折左右价格售出。

  据了解,这些倒月饼票的“黄牛党”,在中秋节前半个月时间内,一般可以赚两三万元,甚至传闻有日进五六千元的“黄牛”“神一样的存在”。

  记者近日在南宁市民主路、古城路、金浦路、新民路等几个月饼票倒卖的“传统市场”看到,往年交易火爆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已经三天没开市了,中央要求不允许公款送礼,很多单位也不发月饼票,月饼厂家大幅减产,现在市面流通的月饼票很少。”在南宁市民主路,一个举着“收购月饼票”牌子的妇女说。

  明园饭店的月饼在南宁有着较好声誉,以往也是倒卖月饼票的“黄牛党”重要聚集地。记者在明园饭店月饼领取处旁观察了半小时,没有发现“黄牛”收购到月饼票,只有一个“黄牛”卖出两张普通装的月饼票。 (小标题)出货量下降约五成高档月饼少人问津

  “据我们了解,广西的月饼生产企业减产大多在五成以上,有的减产甚至达到六七成,特别是高档的月饼减产明显。”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何逸奎说,“黄牛”生意惨淡,正是中央相关规定传导到月饼产业产生的具体表现。

  何逸奎说,往年一些月饼生产企业为提高价位,推出鲍鱼、鱼翅月饼,并配以高档包装,有的还在盒子里搭配红酒、手表等礼品,而今年这种现象已基本没有了。

  “现在的形势对我们影响非常大,减产是肯定的、必然的。”明园饭店月饼发货处一负责人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月饼主要靠单位团购,而今年这种情况没有了,饭店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产品结构,走平民化路线。

  柳州饭店“银柳月饼”在业界享有盛誉,出货量在广西名列前茅,而今年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中央规定直接带来的是单位退订团购月饼,我们因此及时调减生产计划。在产品结构上,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将原来三四十个品种花色减少到了21个,减少的主要是高端产品,中低端产品则增加品种。”柳州饭店银柳公司副总经理谭志林说。

  谭志林告诉记者,在单位团购大幅减少的同时,个人消费增长较大,每盒200元以下的简约包装实惠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例如公司生产的4个装月饼,每盒报价只有64元,在网上销售很火爆,仅‘美团网’就已售出4500多份。临近中秋,个人购买月饼增量较大,这是始料未及的,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又临时增加了产量。”

  市场倒逼行业转型生产商须转变思路

  “月饼正在从礼品属性回归到食品属性,是一种理性回归。随着‘八项规定’长效执行,月饼生产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转变营销思路。”何逸奎说。

  何逸奎认为,多年以来,月饼的礼品属性已经严重超越了它的食品属性,“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月饼越贵越好卖”是一种客观现实,也导致不少月饼生产企业营销的主攻方向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款购买,滋生了奢侈浪费和腐败问题。一些月饼仅仅包装成本就要上百元,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现在月饼市场反应来看,中央相关规定起到了立竿见影效果。如果今年月饼生产企业还像往年那样主攻机关单位公款消费,生产太多中高端礼盒装,肯定会滞销。”何逸奎说,月饼生产企业应根据形势转变营销思路,应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减少产量,要摒弃华而不实的奢华包装,更加注重内容,要将营销重点锁定普通市民。

  谭志林认为,“禁送令”对于不少月饼生产企业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打击,但月饼消费回归理性将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用货真价实的产品去争取消费者,这对于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好处。

  广西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夏辛萍认为,作为一种显形的腐败行为,公款送月饼比较容易刹车,但对于治理其他一些隐性的公款送礼腐败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机制,以确保“八项规定”长效执行。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