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后面的“怪兽”
刘老师嘴不饶人,认为“有教无类”不是纵容不良学习态度,真正应该检讨的,是造成“妈宝”的“怪兽”家长。
刘老师举例说,曾有高中生到政大升学面试时迟到1个多小时,失去应考资格,结果家长竟大闹面试现场。还有家长以自己孩子自尊心强为理由,要求老师打高分。“过去只有中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保持沟通,现在这种作法已经蔓延到大学,什么事都是家长出面。”
刘老师呼吁:“爸妈也需要跟着孩子长大”,他表示,孩子20岁时还用他12岁时的方法去对待他,就会养成“妈宝”,因此家长也要学习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方法,孩子也要自觉、勇敢一点,如果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就不要过度依赖父母。
台湾家长团体联盟荣誉理事长谢国清支持刘宏恩老师,也认为“妈宝”的父母们要检讨,孩子总会长大,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
大陆网友熟悉的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现在任职于康宁大学教务长,他也参加了“妈宝”大讨论,他认为,现在大学生的确心智成熟较晚,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南部大学里的“妈宝”还不那么多,因私立学校经济负担较重,很多学生都在打工赚生活费,已经提早进入社会接受磨炼。
剖析“妈宝”现象
台湾教师会副理事长吴忠泰表示,独子化在1995年后日益明显,加上升学主义令家长对孩子的“高焦虑、高期待”,许多父母只要求孩子读书,把自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排在末位,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孩子的车夫、佣人。“妈宝”就这样养成了,尤以大都市情况严重。
除了少子化,名嘴朱学恒认为,经济不景气也是“妈宝”的成因。大学毕业只能找到薪水2万多元(新台币)的工作,在台北这样的城市生存艰难,“除非中‘乐透’,否则只能吃家里、用家里的,年轻人很难独立。”
有识之士忧虑“妈宝”绝不只是家庭和学校的困扰,还会直接影响台湾的竞争力。台湾由上世纪60年代的香蕉王国到70年代的石化王国,再发展到80年代的纺织王国和后来的科技岛,靠的是吃苦耐劳、永远向前的“台湾牛”精神。“妈宝”们在上一代创造的富裕生活里出生成长,空有外表和学历,缺乏抗压性和实际能力,毕业后又逢台湾进入经济转型的瓶颈期,没有了上一辈只要努力就能发财的机会,很容易灰心丧志、得过且过,“妈宝”的问题不解决,台湾整个社会将陷入没有竞争力的危机。
也有乐观者认为,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也都会扛起该负的责任。比如王永庆曾形容自己那代人是麻袋,而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纸袋”,但就是这些“纸袋”们建立起台湾电子加工业的基地。新的一代虽然有“妈宝”,但也有快速掌握网络技术、见多识广、富有创意的优势,只要社会调整教育制度和价值观,给新一代的人格建设以正确的引导,“妈宝”们也会实现自我教育,炼成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