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两性
揭秘 精子和卵子为何互相排斥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10 11:14:16

  不孕的因素有很多,卵子和精子排斥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时候,育龄夫妻双方身体器质都没有问题,却不明原因地总是怀不上,那就可以考虑是不是精子被排斥了。在医学上,因精卵排斥而难以受孕被称为“免疫性不孕”。

  受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众所周知,成功受孕有几个必备条件:女性能排出正常的卵子,男性精液正常并含有正常的精子;卵子和精子能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受精卵能顺利在子宫内膜内着床。

  一、免疫性不孕!啥情况?

  如果夫妻俩身体正常,同居一年以上,有正常的性生活且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却迟迟没有怀孕,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因为精子和卵子“闹别扭”了,因为可能是免疫性不孕。

  免疫性不孕症约占不孕症患者中的10-30%,其中包含有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子抗体,等各类免疫性不孕。而临床上最多见的则为抗精子抗体产生所导致的免疫性不孕,而且这种情况既可能出现在男性身上,也可以出现在女性身上。

  一家人 不认识一家人,精子卵子相排斥

  要了解精子和卵子为什么相排斥,需要了解一个专有名词,即抗精子抗体(简称AsAb)。AsAb是一个复杂的病理产物,其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男女均可罹患。

  人体的免疫功能由亿万个各种不同的淋巴细胞所执行。被特殊抗原所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两种不同的免疫反应,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一旦异物侵入身体的某个部位,淋巴细胞就像亿万个武装起来的战士,立即调兵遣将,在白细胞、巨噬细胞等配合下,直至消灭入侵之敌。

  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有分辨自身组织和异物的能力。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免疫识别功能发生错误判断,或由于某种屏障隔绝,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抗精子抗体(AsAb)便是特殊免疫下的产物,如果抗精子抗体呈阳性,很容易导致精子被“误杀”。

  不管女性还是男性,在特殊情况下都可能产生抗精子抗体,一旦它呈阳性反应,精子会遭受巨大的灾难,难以满足正常受孕的条件,导致不孕。

  二、精子先生被拦截:遇上“女性抗精子抗体”

  朱颖与老公感情笃厚,性生活也是琴瑟和鸣。婚前两人都做过检查,一切正常,但结婚两年多了,朱颖想孩子都快想疯了,却迟迟怀不上。经过多次检查,医生发现朱颖抗精子抗体呈阳性,她被确诊为“免疫性不孕”。

  【揭秘:原因分析】

  对于女性来说,男性的精子、精浆,显然是一种异物。但正常情况下,女性不会产生抗精子抗体,只有在某种情况下,例如因为女性生殖道的炎症和损伤,在女性血清和宫颈粘液中也会产生抗体。此时,女性生殖道特别是子宫体内的巨噬细胞会引起免疫反应,进行“自卫”,可使已穿透子宫颈的精子不活动、凝集或死亡。

  抗精子阳性的女性患者,发病之前多有子宫内膜炎、阴道炎、输卵管炎等生殖系统炎症。对于这种情况可采用淋巴免疫疗法进行治疗。如果进入女性身体的精子都被消灭殆尽了,还怎么能顺利完成生育大计呀!

  三、精子先生穿上保护膜:“男性抗精子抗体”

  杰明、小茵夫妇结婚三年了,一直没孩子,两人不得不求助医院的不孕不育科。经过多次精液化验,杰明的各项指标完全正常。然后医生又对双方血液、男方精液与女方宫颈粘液进行免疫学检查。最后医生告诉杰明:在他的精液和血清中存在一种抗精子抗体,这可能是造成他们不育的原因。

  【揭秘:原因分析】

  男性自身产生抗精子抗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同一个身体里,精子与精子之间为什么会“自相残杀”呢?简言之,就是男性自身产生的“自卫”。

 

  在正常情况下,睾丸和男性生殖道有坚固的免疫屏障,精子与自身机体的免疫系统不可能接触,故极少发生免疫反应。

  如果AsAb呈阳性,便可认定精子已逾越了屏障,与自身的免疫系统“交过火”。这种情况同样是由疾病引起的。如输精管道炎症或其它原因阻塞,致使精子出轨外溢,精子这一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自身产生AsAb,从而精子凝集、制动,失去应有的活力,难以完成与卵子结合的历史使命。

  抗精子抗体对精子有严重伤害,会损伤精子运行,使精子丧失活力,阻碍精卵结合,导致男女不育。即使精卵艰难结合受精成立,但在早期胚胎上也会携带精子抗原,受抗体的作用,可能引起流产,使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死亡。因此,特别是那些不明原因的不育夫妇应该查一查是否存在抗精子抗体。

来源: 太平洋亲子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