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美食频道 > 美食资讯
三分治七分养 养胃护胃怎么“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06 10:49:14

  常言道:十人九胃。意思是说胃病很常见。人们每天要进食,但有的人或五味偏嗜、或暴饮暴食、或嗜酒无度、或服用中西药物不当,皆可损伤胃气,导致胃病,表现为胃痛、胃胀、嗳气、泛酸、食欲不振,真是恶心、呕吐等症状。现在正值秋季,天气渐渐偏凉,胃病易多发与复发,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那么,秋季该如何在饮食上养胃护胃呢?

  一、秋季养胃护胃5要领

  1、保暖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勉强。

  2、调养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3、忌嘴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4、静心

  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5、运动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二、6大食物健脾养胃效果佳

  1、粥类(点击图片可进入食材详细介绍与菜谱做法)

  粥类容易消化,尤其八宝粥,里面含有花生、杏仁、白糖等,热量更高更丰富,对胃有好处,而新鲜的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能有效地保护胃。还有就是小米粥,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有“代参汤”之美称。

  2、山药(点击图片可进入食材详细介绍与菜谱做法)

  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胃,补肺固肾等作用。适用于脾虚久泄、食欲不振、倦怠无力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山药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有利于肠胃消化吸收功能,适宜于慢性胃炎、肠炎,糖尿病及病后虚弱者。山药有收涩作用,大便燥结及邪实者不宜食用。

  3、卷心菜(点击图片可进入食材详细介绍与菜谱做法)

  卷心菜有健脾养胃、缓急止痛、解毒消肿、清热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内热引起的胸闷、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聪、睡眠不佳、关节不利和腹腔隐痛等症。其含有的维生素C等成分具有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维生素U具有保护黏膜细胞的作用,据说对胃火及胃溃疡的预防与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卷心菜与薏米、陈皮、蜂蜜同煨可用于治疗胃脘胀痛、上腹胀满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与赤小豆、冬瓜、冰糖煨熟可消肿利水,大便溏泻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

  4、南瓜(点击图片可进入食材详细介绍与菜谱做法)

  《本草纲目》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其所含的丰富果胶,可"吸附"细菌和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铅等,起到排毒作用。同时,果胶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可用南瓜煮粥或汤,滋养肠胃。

  5、芝麻(点击图片可进入食材详细介绍与菜谱做法)

  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肺、脾经,有补血明目、祛风润肠、生津通乳、益肝养发、强身体、抗衰老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说,芝麻能够“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芝麻中的维生素E能防止过氧化脂质对皮肤的危害,多食用一些芝麻会使皮肤变得细腻光滑、红润光泽。

  6、酸奶(点击图片可进入食材详细介绍与菜谱做法)

  酸奶除含有牛奶的全部营养素外,突出的特点是含有丰富的乳酸,能将奶中的乳糖分解为乳酸。对于胃肠道缺乏乳酸酶或喝鲜牛奶容易腹泻的人,可改喝酸奶。

  乳酸能抑制体内霉菌的生长,可预防使用抗菌素类药物所导致的菌群失调。乳酸还可以防止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的毒物堆积,因而有防癌作用。

  null

来源: 美食杰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