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抬着余玠雕像巡游
农历七月初七,开化县村头镇小溪边村要举办余玠文化节,祭祀先祖余玠将军,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这一天,村里90%以上的在外务工人员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到家中,余玠雕像所到之处礼炮不断,大家都想沾一点先祖的喜气。
祭祀典礼正统庄重
8月13日上午8点半,先锋号声响起,巡游的队伍从位于村中央的余玠陈列馆出发。一条布龙打头阵,接着是鼓乐队,然后是余玠像和腰鼓队,队伍由100多位村民组成,长达150多米。一人多高、重达200多公斤的余玠樟木雕像,需要4位青壮年合力才能抬起,每走上一段,就得交替换人。队伍沿着村中小路蜿蜒前行至各户门口,村民早已备好了香火恭迎,所过之处鞭炮震天,只留下袅袅青烟和满地红屑。
绕村一圈后,余玠雕像被抬进了村祠堂里,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立即将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挤得水泄不通。请出先祖余玠尊像,摆上祭台,祭祀典礼开始了。一阵大鼓一声双先锋号,三起后主祭人、伴祭人就位。接着主祭人敬酒三杯,持香火三叩首跪拜。
“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芳山(现村头镇小溪边)。力学雄浑,气宇伟岸。生当宋末,出身贫寒。离家出走,转徙鄂赣。投笔从戎,为国赴难。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积功升迁,荣任高官。临安召对,出语非凡。句句务实,力挽狂澜。临危受命,制置四川。招贤纳士,重用二冉。以步制骑,凭垒把关。革除弊政,倡廉惩贪。钓鱼一役,蒙军悲惨。战守合一,形势扭转。收复失地,举国狂欢。大勇足智,抵御外寇。屡建战功,天下奇才。权高震主,昏君听谗。旧病复发,百治难安。以身殉职,特赐五官。奸臣诽谤,资政召还。理宗食言,度宗平反。伯英崛起,子衍孙繁。光照故里,气冲霄汉。魂兮归来,伏维飨餐!”主祭人宣读完祭词后,村民们高喊“爱国爱家、心系民生、弘扬祖德、振兴我村”的口号。
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周边乡镇的村民前来观看,整个场面肃穆庄严。“用这样的形式祭奠先人更为庄重。”参与祭祀的村党支部书记方杏莲说,这场近一个小时的祭祀大典,从祭祀流程的一窍不通到学会,步子要怎么迈、酒要怎么献等等这些礼仪,村民要学上个把月。祭祀上的服装平时不穿,只有这时才会穿出来。
尊重历史厘清史实
开化县退休教师余炳松是芳山余氏后裔,1991年他从《芳山余氏宗谱》里读到了先祖们的丰功伟绩,便产生了查考余玠生平的愿望。这些年来,他自费前往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踏访余玠踪迹,请教当地的学者乡贤,终于找出了确凿的史料证据,敲实了余玠生于开化。
记者进行了整理,余炳松出具的证据主要有四点。首先,余玠逝世后,他的独生子余如孙在题名为《玠公墓志》的碑文里写道:“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衢州开化芳山”。对余如孙来说,跟在父亲鞍前马后多年,父亲的居住地址和出生籍贯,他早已牢记在胸。好比铁板钉钉,不可能会记错写错。
其次,余玠的父母先后在居住地湖北蕲州去世,直到8年后,他才将父母的骨灰由蕲州迁葬到开化忻岸余婆林的余氏祖宗墓园里。此时他已受命宣谕四川,特意为之立石志墓。时光流转,石碑还在。这么看来,余玠的祖籍就在开化。
再次,明朝有位叫余伯英的衢州知府,他是余玠的五世嫡孙。到任时,他说了句“吾家故三衢金水芳山人士也。”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根问祖。因为公务繁忙,抽不开身,直到年底,他才告假,冒着风雪亲自到芳山拜祭祖墓,写下了一首题为《谒迪功郎演公墓》的诗。诗中提到“有人问我祖居处,余氏芳山万树花。”指明了余伯英的祖籍就是开化芳山,也从正面证明了余玠确实是芳山人。
最后,根据六都矩溪(今名大溪边)《余氏宗谱》记载,余玠殁后,念其功勋,明朝廷特颁圣旨,责成地方政府拨款在芳山老家为其建祠奉祀,赐名“宋名臣第”。祠址选在地势开阔的墩上村。岁月沧桑,屡毁屡建。现在,四周盘龙的石雕“圣旨”匾额,还牢固地镶嵌在该祠门楼的正上方。
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余玠不但是一名大智大勇的军事家,也是一名治政有方的政治家。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历史上对他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的说生于湖北蕲春,有的说生于江西修水,作为余玠的后人,我有责任尊重历史事实,把这位衢州历史上最为杰出武将的生平籍贯弄清楚。”余炳松说。
村民们告诉记者,除了除夕夜,余玠文化节这天算得上村里最热闹的日子了,只要能抽出时间,在外上班的村民都要赶回家中,亲手给余玠将军上一炷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三届余玠文化节,村民们对余玠的生平了解逐渐加深,上至80岁以上的老者,下至刚上学的孩童,人人都能脱口说上一段。
“余玠是村里独一无二的宝贝,不管姓不姓余,每位村民都有责任将余玠的事迹发扬光大。”村民余承庭说,人文历史资源具有惟一性和独创性,利用好了不仅可以扩大村子的名气,还能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蕴藏的无形资源不可估量。
“余玠将军可以说是和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但因后世很少有反映他事迹的文艺作品,所以影响力远不及岳飞。只有将他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才是最好的传承。”村头镇镇长曾建福告诉记者,通过肃穆的传统仪式祭祀余玠这位英雄,是对前人和历史的尊重。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民俗文化,村里成立了全县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建成了余玠陈列馆,创作了快板、村歌、越剧等多部反映余玠事迹的文艺作品,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知晓、认识和传播余玠。记者邱耀国通讯员徐建华
-链接
余玠(1198-1253),字义夫,号樵隐,宋资政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南宋著名的军事家与战略家,金水芳山(现村头镇小溪边)人。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胜蒙古军。淳祐元年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祐元年,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