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宋嵩
开学的号角,宣告今年电影暑期档结束。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档期中,中国电影沿用上半年的策略,以一批中小成本、现实题材影片,与密集轰炸的好莱坞大片同台较量,基本实现了有效抗衡。这样的结果,足以证明中国电影历经10年产业化改革已取得质的飞跃,但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释放出新的信号:国产电影不能仅靠“小片”出奇制胜,市场也期待高质量、高规格的国产大片。
抢眼
暑期档9部国产小片票房过亿,在本土市场有实力与好莱坞抗衡
在近3个月的暑期档里,整个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超过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逾40%。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环太平洋》、《惊天危机》、《速度与激情6》、《侏罗纪公园》等进口大片高密度上映的压力下,国产影片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对抗能力。
截至8月25日,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虽较上半年62%的水平有所下滑,但仍高达58.5%。而在暑期档16部票房过亿的影片中,包括9部国产影片和7部进口影片。这一系列数字,显示出中国电影在与进口影片的市场较量中,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拐点——从过去完全被动的局面,转向在本土市场获得与好莱坞抗衡的竞争实力,从而基本告别了持续多年的低迷期。
“暑期档国产影片的市场表现为从业者提供了强大信心。虽然国产片的实力已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但在面对好莱坞时,中国电影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应对能力。”新丽传媒副总裁张文伯说。
2012年,中国市场以逾170亿元的票房收入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短时间内连续创下逾2亿美元的票房。在北美市场发展趋于平稳的情况下,中国市场成为好莱坞片商眼中的一块“肥肉”。“现在只要是在中国发行的电影,其票房成绩在亚太地区总是名列前茅。”二十世纪福斯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柯颂德说。据悉,《惊天危机》、《环太平洋》等进口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远超其北美票房收入。
面对来势汹汹的进口片,暑期档的国产影片依然靠“小片”打天下。《盲探》、《一夜惊喜》、《激战》、《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中小成本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但国产大片的缺位将成隐患。“从去年年底至今,在经历了一个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高度亢奋期之后,市场已经表现出对国产大片的饥饿感。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中国电影必须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才能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张文伯说。
分众
一线城市观众更挑剔电影品质,国产小片在二、三线城市较有优势
近年来,随着影院建设在二、三线城市的铺开,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这为电影产业分众市场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基础。
电影产业评论人王义之对艺恩咨询提供的近几月所有日票房数据进行了分析。他将有票房产出的327个城市按票房规模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城市18个,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为主,是目前票房产出最高的城市;B类城市47个,以经济欠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为主;C类城市262个,以经济欠发达的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为主。虽然C类每个城市产出的票房在全国总票房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但它们却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新增长点。
而在王义之选取的今年暑期档10部影片样本中,进口片票房在三类城市的市场份额呈现出逐级递减的趋势:在A类城市占57.9%,在B类城市占53.1%,在C类城市占47.1%。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票房分布态势,与各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观影习惯的成熟度及观众阅片经验等关系密切。
过去10年间,一线城市高速的经济发展极大拉动了文化消费能力,3D银幕、巨幕等高规格观影形式得以推广。在大片的培养下,这些城市的观众已然对电影品质具有较高要求。相形之下,二、三线城市的居民消费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高端影厅建设也未能迅速跟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观众对视觉大片的观影热情,而国产中小成本、现实题材影片的“接地气”,则直接给观众带来了文化上的亲近感。
“国产中小成本、现实题材影片固然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一种与好莱坞大片迥异的差异化发展路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中国电影无往不胜的通关令牌。从长远看,中国电影产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高质大片。”王义之说。
饥渴
大片特有观影体验具备强大号召力,电影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
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容带来难得机遇,但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挑战依然不可小觑。在不断扩大的市场中,国产影片该如何占领并夯实市场份额?
审视一线城市居民的电影消费,就可发现这一培育经历了一个由大片刺激和带动,进而形成观影习惯,并对影片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过程。在业内人士看来,二、三线城市甚至三、四线城市,势必也将经历一个类似的发展路径。高品质影厅的普及、阅片经验的丰富、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都会让这些新兴市场观众的电影口味越来越挑剔。而大片在电影题材、电影语言、工业规格、科技水准等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它将成为满足这种挑剔眼光的终极选择。
“在题材上突破现实局限的捆绑,在表达上呈现线性故事的快速递进,在视听上具有超强的感官刺激,在观影过程中观众集体参与、情绪共享而达成的仪式感……大片所具有的特质让它鲜明地区别于多媒体时代的其他任何传播形式,使它具备了让观众走进影院的最强号召力。这条经验,已经在中国电影产业过去10年的发展中得以证明,也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张文伯说。
“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型城市的消费趋向其实还是跟着大城市走。中国也不例外,其他省市的文化潮流都是由北上广一类的大城市来引导。”柯颂德说,要让观众愿意不断进电影院,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好的观影体验。
而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来说,坚持差异化路线与制作更多大片“两条腿”走路,或许才是获得下一步发展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