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收得多吃不完送不出中秋月饼成了“烫手山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04 08:20:40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吃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人们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月饼也被视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还会互相赠送月饼、联络感情。然而近年来,中秋节逐渐演变成了月饼大战,送月饼、发月饼,整盒整盒的月饼堆在家中却吃不完、送不掉,成了“烫手山芋”。

  五口之家堆起十多盒月饼

  一直吃到了年底

  “去年我们家里的月饼一直吃到了年底,到了春节过年的时候,冰箱还有几块没吃完的月饼,最后拿出来给孩子当玩具。”临近中秋,家住长椿街的李国栋大爷却为月饼发起了愁,不是愁少,而是担心今年家里的月饼再次“泛滥”。李大爷家里五口人,自己、老伴、儿子、儿媳和2岁大的孙子,这几年中秋,家里4个大人都会收到2盒单位发的月饼,加上亲朋好友送的,最后家里得堆起10多盒月饼,即使转送出去一些,最终也要剩下7、8盒。

  5个人、7、8盒月饼看着不多,实际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李大爷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儿子儿媳也都不爱吃了,小孙子也就图个新鲜,能吃个4、5块就不错了,于是大部分月饼都剩了下来。

  “去年吃剩的月饼放在冰箱里没人动,结果到过年,过了保质期,只能给孙子当玩具。”李爷爷一边说,一边感叹,儿子和儿媳每到过节发好多月饼,以前还觉得这是单位福利好,这几年反而成了负担。“太多了根本吃不了,送谁也不要,孩子说扔了,我还舍不得。今年中秋我跟他们说了,别往家里带月饼了,吃不了都浪费了。”他说。

  白领小夫妻把近80块月饼

  变作一个半月的早餐

  “结婚第一个月我们小两口早餐全都是月饼,吃得都恶心了。”在广告公司上班的白领小曾去年8月刚刚结婚,谈及月饼,他连忙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多少月饼能当一个月的早点?”小曾给记者算了一下,自己单位和老婆单位都发了两盒,朋友们又送了3、4盒,双方的父母又捎来了2盒月饼,转送来转送去,手里最后还剩了7盒月饼,以每盒10块到12块计算,一个中秋节下来,小曾夫妇两人一共要吃掉近80块月饼。

  小曾说,月饼热量很大,所以一小块就吃饱了,早晨来不及做饭就一人吃一块,最后吃得看见月饼,胃就觉得难受。“今年谁也别送我月饼了,战斗力再强也没有月饼大战的火力强!”小曾开着玩笑道,自己准备今年中秋前给亲朋好友群发短信“今年中秋不收礼,收礼也不收月饼。”

  一家三口收月饼成负担

  半数过期扔进垃圾桶

  “我们家过中秋,从来都不自己买月饼,还是会剩一堆,单位发的月饼卡,我要不就是卖了或者直接送人了。”说到吃月饼,在一家外企上班的小黄觉得对他来说,月饼的意义已经改变了,“2004年在北京上班第一年的时候,我给家里寄了一盒月饼,家里挺高兴,我也挺高兴,单位发的一盒月饼,我还和朋友们一起分了一下,觉得可满足了。”

  而这几年,家里生活好了,小黄也不再给家里寄月饼,家里吃不了的月饼还会寄给他。单位发得越来越多,朋友们送得也越来越多,自己和妻子一个中秋节下来要收到近10盒月饼,“现在我都不好意思把收到的月饼再转手送给别人了,大家都觉得你是吃不了才送人的。”

  不能送人,自己也吃不完,堆在家里的月饼就成了负担。“到最后都扔了。”小黄说,每年自己收到的月饼最终一多半都在过期之后进了垃圾桶,而且月饼泛滥反倒冲淡了节日气氛和满足感,吃不了的月饼如今也变成了一种负担。

  专家建议

  月饼高糖高油不宜常吃

  “其实月饼只是一种特殊节日食品,不适宜作为常规的食品。”北京焙烤协会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虽然近年来月饼的品种、制作工艺都发生了不少改变,但从营养学的角度,月饼依旧是高糖、高热量的一种食品。

  这位专家表示,如今大部分家庭中秋之后都会剩下不少月饼,有的用这些月饼来做早餐,有的还开发出来了“煎炸月饼”等新吃法,但不论如何,月饼并不适宜做为常规食品食用。

  “月饼不仅含有高热量,油脂和糖类的含量也相当高,一些市民说的煎炸方法,则会使糖类和油脂的含量更高,市民应控制摄入量。”他说。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记者孙超逸实习生苏德悦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