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套餐月底流量清零,运营商是不是太霸道?围绕这一话题,网上争论声一片。
“点个汉堡套餐,薯条吃不完可以打包带走,为什么上网流量不可以?”不少网友据此理直气壮地质问运营商。通信行业人士反击:“流量是动态的,且无法存储,根本带不走。”在运营商看来,流量包月和每月付房租是一个道理,房客租房后只用了床,没用壁橱,房东不可能把壁橱的使用权一直为房客顺延。同理,运营商认为没有义务替客户顺延未用完的流量。
如此看来,运营商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可上海市消保委的调查仍指出,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坚持认为流量月底作废不合理,缺乏人性化。这就值得运营商去掂量,到底是真有那么多不讲道理的消费者,还是这个“月底清零”的方案确实不尽合理。
笔者认为,消费者真正不满的不是“月底清零”,而是埋怨“被牵着鼻子走”。比如同样大小的流量,有些运营商所提供套餐的内外价差多达数倍乃至数十倍,消费者被迫只能选择套餐而非按流量计费。同时,这些套餐规格有限,对一些上网较少的消费者而言,既省钱又能不浪费流量的套餐基本不存在,因此流量总是用不完,总感觉自己钱花得不值得。试想,如果运营商能够降低套餐内外价差,让部分消费者敢于按流量计费方式上网,用多少算多少,这样“月底流量浪费掉”的感叹就会少很多。
不过,从各大运营商近期的举动来看,降价的难度比调整“月底清零”方案还难。本月,在各方努力下,上海联通、移动、电信终于允诺陆续推出季度流量包,消费者购买后可在3个月内使用一定的上网流量。可仔细一看这一方案,还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把流量的可使用时间从一个月放宽到一个季度,而流量单价相比以前变化不大,套餐所含流量甚至更多。
可就是这点改动,还有运营商“喊辛苦”:“按月计费是国际惯例,财务结算都围绕着这个步调来,推出新套餐,我们的节奏要乱掉的。”
诚然,目前的通信行业市场远未充分竞争,面对消费者的需求,运营商们还是可以“朝南坐”,守着“你不喜欢就不要买”的旧思维,不去重视消费者的感受,不去让产品和服务更人性化。但现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不再出现一个新技术,让手机上网流量变得可有可无。到时候,谁还会为一个价格下不来、体验上不去的服务买单?得民心者得天下,消费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