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一自招培训还要参加吗?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招生的笔试,究竟何时出台?近几天,网络上对此讨论热烈。新浪微博账号为“2014名校自主招生”的网友发帖说,近日,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位育中学一位高级教师在社交网站发布信息称,“复旦自主招生千分考说是取消了,毕业会考的A就很重要了。”市西中学同学也说:“我们老师打包票说是取消了。”还有学生问:“如果取消了,我们还怎么准备啊”、“如果千分考有变,该如何应付”。
记者了解到,眼下上海各类关于如何应对复旦自主招生“千分考”、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华约”笔试的培训班层出不穷,许多市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原本是要去参加所谓“自招培训”的,而对于高中会考,不少高中生并不重视,只要及格便可了事。如今,会考有变的消息一出,家长和考生们纷纷打探类似“千分考”这样的自主招生笔试会不会真的取消?要不要现在就放弃“自招培训”而认真应对会考呢?
记者近日从市教委有关会议上了解到,现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共10门科目,在高中3年分别进行考试。其中,高一年级考地理、信息科技,高二年级考历史、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均在6、7月间举行;高三年级则考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在高中最后一个学期举行。各科目书面考试成绩分“合格”、“不合格”两类,“合格”成绩分A、B、C、D共4个等次,其中A等约占20%,B等约占30%,C等、D等各占约25%,“不合格”为卷面成绩60分以下。
按照有关部门的设想,改革后首先是会考的时间变了,高三进行的4门学业考提前至高中第5学期完成,寒假前结束最后一门考试,为高校自主招生腾出了时间。其次,采用“加试题”的方式,增加学业考的区分度。据透露,为稳步推进会考改革,先只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的学业考中增加部分试题,供学生选做,这些试题的命题原则不仅要考查高中生的学业水平,更要符合高校的人才选拔标准。
疑问二已考成绩不佳怎么办?
据专家介绍,酝酿中的上海高招及会考制度改革,亮点在于“加试题”部分,它能够在A等选拔出更优秀的学生,符合了高水平大学的要求,进而为取消“北约”“华约”“千分考”等各类笔试创造了条件。不过,上海改革会考制度并将之与高校自主招生硬挂钩,需得到复旦、上海交大等部属院校的认同,再报教育部批准后才有可能真正付诸实施。
记者采访复旦、同济等高校,均支持上海的此项改革。同济招办的一位教师认为,会考成绩共10门,涉及人文、科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以此为依据,高校能更方便招收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希望未来10个科目都能设“加试题”部分;与此同时,取消自主招生笔试,也节约了高校的招生成本。另有高招专家指出,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着力整顿名目繁多的自主招生考试,限制考试规模,去年起更是推出了“限考两门”的硬规定,从这个角度分析,教育部也将支持上海的改革措施。因此,专家预计,上海部分名牌大学以会考取代自主招生笔试的做法,将很快得到实施。但是,具体的时间表尚无定论,年内推出有一定难度。
那么,难度又在哪里呢?复旦招办一位资深教师告诉记者,从应届高三生开始实行由会考成绩取代“千分考”,至少会碰到两个问题。首先,复旦“千分考”考核学生10门学科,但对于现在的高三学生而言,改革后的会考只余下4门,不符合复旦全面考核的要求。其次,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优秀高中生面对会考是“60分万岁”,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他们此前的6门会考成绩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学业水平。这位教师认为,合理的办法是,由市教委先公布改革后的会考方案,让学生知情并重视会考,然而再取消“千分考”。因此,今年就取消类似的自主招生笔试,并不一定完全合乎时宜。
疑问三文理严重偏科怎么办?
上海当初设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大初衷,是改变学生文理科偏颇的现象。那么,酝酿中的会考改革,会不会进一步弱化高中生文理分科的现状呢?
按原有高考模式,高二便文理分科,高校招生部门对此早有微词。实际上,高校的许多专业都需要学生具备文理交融的能力,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可是,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了一种“畸型”: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从而知识面窄,人文精神弱化;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为此,许多大学不得不做起中学的工作,在大一新生中开设“通识”课程。
专家指出,高中文理分科造成偏科现象严重,是现有高考指挥棒惹的祸。高考科目“3加1”,只看分数,对于多数高中生来说,不仅偏文、偏理,甚至只偏重高考中“3加1”中“1”的部分,即选化学的人早早扔掉了物理,选历史的人早早扔掉了地理,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海改革会考、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最终目的是指向高考,因此,中学的文理分科现象势必得到遏制。设想一下,如果将来没有了“3加1”式的高考模式,高考仅以中学10门会考为主要录取依据,学生哪一门成绩不佳都难以进入名校,所谓的文理分科就自然“寿终正寝”。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都会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疑问四课业负担会不会更重?
改革会考的功用,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按惯例,高三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4门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是放在3月下旬的第一个周末举行,而其余的6门会考则分散在高一和高二年级结束之际进行。如果按最少两周的复习时间匡算,高三年级在2月底就必须结束三门主课加一门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春季学期的通常开学日是在每年春节过后的2月上旬或中旬。也就是说,高三年级的春季学期留给上新课的时间只有区区十来天,整个学期与其说是在“教学”,莫如说是为了高考复习在“炒冷饭”。
以往,本市高中会考屡遭诟病的一个原因,是其不与本科高校招生挂钩,留之用处不大,弃之又有些可惜。被诟病的另一个方面,是作为一项已经形同“鸡肋”的考试,将高中三年的教学切割得“支离破碎”,像物理、化学等为高校招生特别倚重的学科,到了高三整整一年要么放弃不学,要么不停地陷入机械做练习的“题海”之中,等进入大学后,许多上海的理科生在理化学科上偏科尤为明显。
现在有消息说,新调整的方案将尝试将高三进行的4门学业考提前至高三上学期结束前完成,考虑到每年1月末至2月上旬的春节放假时间,将来的高三会考极有可能安排在1月中旬之前举行。这样,定在春节过后进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就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出示”所有的高中会考成绩。虽然这样的改革为自主招生实现“会考成绩+高校面试”创造了客观条件,但是却必然回避不了一个在基础教育领域时常被提起的问题——高中学业到底是三年还是两年半甚至两年?
照理,“法定”三年的高中段学业,根本没必要任何质疑,但如果要在高中第5学期就结束全部会考,删减高中各门学科的教学知识总量,就将是一个必然选择。否则,总量不变、难度不降,而课程教学时间却要压缩,那就只能进一步从高一开始就增加高中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增加每天的课时,就是增加作业与测验的频次,而这样做又是与教育部“减负”的总体精神不尽一致的。
【焦点快评】
会考也不能“一考定终身”
抓住改革高考和会考的牛耳,肯定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必须提醒教育主管部门警惕的是,应该尽可能将会考变动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第一,怕就怕高中会考提早了几个月,整个高中教学也跟着“抢跑”,以至于中考自主招生也“闻风而动”擅自将高中学业知识引入“面试”中。如此这般的话,那么,整个初中乃至小学都会跟着一路“抢跑”。本已艰难起步的小学“零起点”教学,将很可能被急功近利的家长们重新弃如敝屣。
第二,会考既然越来越重要了,那就也不能落入“一考定终身”的窠臼。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说,建议我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仿效美国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的做法,一年可以考几次;或者学生高一参加地理科目考试,考得不理想,高二还有机会申报地理科目考试,学生从中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来申请高校。这样,学业水平考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现出更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