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暑假家长替孩子赶作业忙 实践作业盲目标新立异何益?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30 08:36:07

  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在不少孩子忙着赶做暑假作业的同时,一些家长也绞尽脑汁为孩子代劳,原因是一些学校布置的暑假实践作业有一定难度,孩子无法独立完成,甚至根本无从下手。

  金华市教育专家表示,家长代孩子赶做暑假作业是一种作假行为,学校在布置暑假社会实践作业时,不应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现象】家长忙着替孩子赶作业

  “这几天,我几乎天天晚上在家帮儿子赶暑假作业,就连周末也不能休息!”8月26日,市民李先生见到记者时大吐苦水。

  李先生的儿子在我市一所小学上一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偏上。暑假期间,李先生的儿子每天都会按照学校的要求,花一定时间做暑假作业。眼看暑假即将结束,李先生的儿子开始犯起愁来。

  原来,李先生儿子的暑假作业除了常规的《暑假作业本》(语文、数学各一册)、背诵古诗、抄写生字等内容外,还有一种名为“雏鹰争章活动”的实践作业。这项实践作业共有10多项内容,其中多个内容须登录相关网站,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才能完成。这对于刚上一年级、不会操作电脑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为了不让儿子开学后挨批评,李先生决定代儿子完成这项作业。刚开始,他信心十足,觉得自己最多花一个晚上就能做好全部作业。做了其中的一项作业后,他才觉得自己太轻敌了,因为里面有些内容连他也觉得难以下手。

  “在这些争章活动中,有一项是拍摄、制作一部DV,要求时长不少于10分钟,且必须自创、自编、自演。拍摄好后还要对视频进行后期剪切、制作,最后再上传到指定的网站,以获得争章号。这样的暑假作业,别说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是家长也不一定能独立完成。”李先生说。

   【调查】代做暑假作业不是个别现象

  昨天,记者采访了金华市几所小学的多名学生家长,发现家长代孩子赶做暑假作业的情况并非个别。

  市民陈女士的女儿在市区一所小学上二年级。今年暑假前,学校也布置了拍摄DV的暑假作业。由于女儿无法完成这项作业,加上自己对摄像很外行,陈女士不得不花钱请了专业的广告公司操刀。不过,尽管最后制作出来的DV看起来非常专业和完美,陈女士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种由家长代劳的暑假作业还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陈女士在女儿班级的QQ群里与其他家长交流过代做暑假作业的事,结果发现不少孩子的DV都是家长代做的。

  那么,对于家长代孩子做暑假作业,老师们是否知情?

  市区某小学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三年级班主任告诉记者,她也听说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作业的质量(主要是一些实践类作业),采取家长代劳或请专业人士操刀的办法。“从内心说,我不赞同家长的这种做法,因为这有违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当然,有些家长代孩子做作业,的确是因为有些作业难度太大或孩子的能力有限难以独立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实践作业时不要脱离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排除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作业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在一些制作比赛中获奖而主动代劳的情况,这样就涉嫌作假了。”

  【观点】实践作业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10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10条规定中,小学生要不要留作业、如何留作业成为我市不少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热议的焦点。

  浙江省特级教师、市教科所所长金跃芳认为,现在一些学校在布置暑假作业时,的确存在着形式上盲目标新立异、难度上超出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等情况,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金跃芳建议,学校给学生布置暑假作业时,要注意三个原则。首先,要控制作业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布置适量的作业,不能让暑假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其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布置一些学生通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不能盲目拔高作业的难度,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或出现家长代劳的情况。另外,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作业形式、内容选择上注重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亲子活动、社会体验类的作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培养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