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北京第一宗真正意义上的“限房价地块”开始在网上挂牌竞价。该地块要求开发商除配建公租房外,剩余商品房售价不超过每平方米2.2万元,这个定价比该区域周边楼盘均价低6000元左右。同时,套型建筑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这项新政被称为是商品房土地出让模式上力度最大的改革,日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限房价地块是指在土地出让前的限制条件中就约定了入市价格,开发商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合理利润竞争土地价格。早在2011年,当时的国土部就曾要求,积极探索“限房价、竞地价”的土地出让方式。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项实验并没得到市场追捧。
此外,对这种新的土地出让方式是否真能平抑房价,人们也多持有悲观态度。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56.3%的人认为“(这一新的土地出让方式)没有作用,房价还会一路飙升”,同时,51.7%的人认为,此项新模式不可能在全国得以推广。
从本质上来说,“限房价、竞地价”,不是对“招拍挂”土地出让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种修正。土地出让模式没有改变,只是为房价空间设置了上限。正常的招拍挂土地出让方式,引入了竞争机制,比协议出让方式更有利于揭示土地的真实价值。招拍挂制度不会改变楼市的供求关系,不是导致房价暴涨的直接诱因。但是,招拍挂制度却有放大房价上涨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招拍挂这种出让方式能够合理地发现土地价值呢?如果开发商有一个合理的房价预期,就会盘算以多高的价格拿地比较划算,这就会限制房价上涨导致地价涨、地价上涨的成本加诸房价导致下一轮房价上涨的恶性正反馈循环。本来,这个正反馈也是一种制约机制,即价格上涨有助于遏制需求。但是,在当前背景下,价格上涨反而成为人们购房以寻求财产保值的理由。这样,这种制约机制已经失控,市场安全阀已经被冲毁,需要重建安全阀。从内在机制来看,“限房价、竞地价”模式可以遏制楼市不稳定,但是,这套模式还需要其他制度来配合。“限房价、竞地价”模式是一种介于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混合机制,与之相关的要求是:限价幅度一般要低于市场价格的20%左右,建低于9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购买者需要具备一定资格要求,同时转让时要设置条件。另外,为了应对开发商的偷工减料,需要设置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以及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为了应对开发商可能的乱涨价,需要严格把关销售许可。对于购房人提供虚假资格的,也应当有追惩制度。
仅靠这套模式来解决楼市失衡的供求关系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问题如货币超发、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并不是楼市本身的问题。楼市诸多问题,也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限房价、竞地价”模式,既可以限制地价无限制疯长,又可以限制房价非理性坐地起价,是一个较好的政策。可以在更多地方试行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并使之完善,最终能够得以推广,破除地价与房价间的恶性循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