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漫画
漫长的暑假转瞬即逝,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人类”,已经准备好离家的行囊。小到拖鞋、杯子、洗面奶,甚至小粘钩;大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一个箱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准备再多东西都怕有遗漏,最怕孩子适应不了一人在外的集体生活。”家长们絮叨的同时,许多兴奋的大一新生,其实也在担心:“室友来自天南海北,成长环境,性格禀性都不一样,又都是第一次离家,想不担心也难!”李同学的担忧颇具代表性。
近日,本报针对大学新生的开学忧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超50名大学生中,82%的新生心怀惴惴,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没什么信心。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大一新生都有过寝室不和谐的担忧。新生们普遍觉得小矛盾在所难免,58%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表示,不愿把内心的想法向室友倾诉,更愿意在学生组织中寻找挚友。
资深大学辅导员坦言: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寝室矛盾爆发时间提前,早年是大三、大四,最近几年,大二已成为寝室矛盾爆发高峰期。
专家解析“闯关”难点:
唯我独尊
皇姑区语文教研员孟春华老师,多年从事高中毕业班教学,她总结了90后、95后们,对大学寝室生活担忧的深层原由,“室友矛盾的起因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小事不及时解决,就会变成阻碍我们穿越沙漠的那粒小小的沙子。”
沙子虽小,威力却很大。孟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家长的庇护太甚,尤其是即将走进大学的95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偏弱。遇到事情习惯让父母、家庭出面解决,自己反而不知道从何入手。一旦自己受了委屈,采取的方式也自然比较极端。习惯从自我角度看问题,唯我独尊。你开灯影响我睡觉,我关门声大吵了你学习……这些都成为了寝室矛盾的导火索。
闯关高效辅助“利器”:
大学导员
辽宁大学文学院导员宋瑞老师有着10年从业经验。他说:“现在的孩子集体观念不强,宿舍生活对于他们着实是个小挑战。与社会接触得太少,也是形成孩子自我观念过强的很大因素。”面对同学提出换寝室要求,宋老师表示:“换寝室其实等同于逃避,根本没解决问题,也很难保证他与新的室友不会再出新的矛盾。”
沈阳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的张革老师,是一位有着15年经验的资深辅导员:“我们学校都是安排辅导员在学生宿舍办公,这样能很好地亲近学生。我们还都会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在寝室矛盾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将其解决。”
张老师讲了一个寝室小事件:一个跋扈的女生欺负寝室其他三个女生,经过详细了解,张老师发现,那个霸道的女生其实内心脆弱,更需要理解与关怀。所以,她决定劝说三个挨欺负的女孩去理解她。时过境迁,当张老师看到四个女生在网络上亲切互动的时候,由衷欣慰。
今年四川地震时拯救全寝室财产的“中国好室友”;最近被网友疯狂转发的江西农业大学“带饭哥”,这些正能量的存在,让我们每每提起室友,仍旧觉得温暖。
即将开启的新学期,年轻的95后已经收拾行囊。心思细腻,稚气未脱而又佯装成熟,甚至有点小偏激,是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共性。他们渴望成功与优秀,所以他们更在乎学校取得各种成绩,比如评优、比如奖学金,甚至参加比赛、推荐的各种机会,他们渴望得到认可,希望通过公平的“决斗”获得荣誉。
身边的同学,尤其是室友,无疑成为他们心中比较的对象,甚至潜在的对手。处理得当,能带出一寝室优秀,比如全寝成功考研。同时,当他们因为身边人的成功,而感觉到不公的时候,也会迅速心理失衡……采访过程中,许多大学生都隐晦地表达了这样一种“小心思”。
而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更关注学生内心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制度化的选优模式,让年轻人,赢得痛快,输得服气,从而真正敞开心怀,融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