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父母天地
新生入学尽显攀比风 专家:家长应锻炼孩子独立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9 08:56:51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8月底到9月初,又到了开学季,对于各地高校的学生,大多数人都要收拾好行囊准备返校,尤其是大一的新生,迎接他们的是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而家长也开始筹备各类新式入学的装备。一位在校大学生说,迎新的时候看到一位家长给学弟准备了洗衣机、空调等全套家电,有点不可思议。

  各地新生入学花费直线上升

  新入学孩子的花费直线上升,这种状况究竟是“攀比风”惹的祸还是家长们的无奈之举?记者在全国各地做了一系列调查。

  吉林

  来自吉林同化的李同学考取的是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虽说家和学校在同一省份相距4小时车程,可李同学行李厢里的装备却一点不含糊。

  李同学:新买了一台电脑,买了一个Iphone5,生活用品都换成了新的,再就是买一些运动方面的衣服。

  李同学的装备中有不少是昂贵的名牌产品,但李同学却觉得这很正常。她告诉记者,很多身边同学都是这么装备的,这些装备粗略看上去就不是小数目,李同学的妈妈给记者算了一笔帐。

  李妈妈:手机5000-6000块钱,电脑3000块钱,有些想买的东西600-700块钱,衣服的话没算呢,被褥是400多块钱,那些生活用品就百十来块钱吧。

  按孩子妈妈所说,这些装备累加起来就达到了100万元,加上一次性缴纳的一年的学费3850元,住宿费1200元下来,就超过了15000元,而这笔庞大的开销还不算给孩子的生活费,李同学的妈妈打算每月给孩子1500元生活费为最低标准。

  李同学:宿舍费600和1200的。

  记者:那你选择的是?

  李同学:1200的,因为是4个人,600的是8人寝。

  记者:你预计一个月的生活费是?

  李同学:现在也没太确定,反正就是需要用的时候就再要。

  记者:那爸爸妈妈给你预定生活费是多少。

  李同学:1500左右。

  记者:那你觉得够用吗?

  李同学:应该还不太够用。

  主持人:那如果不够用的话打算怎么办呢?

  李同学:就是再管家长要。

  李妈妈:这个就是她的吃饭钱,如果额外买东西钱没有再给。因为现在不知道会消费些什么,这些都是必要的,反正现在孩子都需要买你就买呗,人都买你不买也不好。

  如今最新的电子产品,昂贵的品牌服装成了许多家长心里的入学必需品,只要孩子张口,家长都尽力满足,但同样一个家庭中爸爸和妈妈对于孩子的装备并非持同一观点,比如说李同学的爸爸就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住好就可以了,上万元的装备则大可不必。

  李爸爸:孩子在家都惯坏了,带的东西多不都丢了么,咱们是去学习去了,不是旅游去了,作为家长有条件也不至于炫富,我也不是反对,至少我不接受。

  说归说,孩子要,妈妈给,即便爸爸反对也是二比一反对无效,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学校提供了统一的床上用品,但李同学的行李中,还是有高档床单、被褥等用品,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教师表示,这样一来孩子的行李不仅花费了重金,在重量上也成为了重担。

  老师: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对学校给学生安排的那些用品不放心,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家长大可不必这样去想,没必要这样去做。

  品牌大件万元消费,从苹果三件套的争议,到上万元起步价的行李装备,大学之路还没开始已经让家长负担累累。因为爱和希望,不少家长无奈掏出腰包满足孩子的需求,李同学的负担员孙老师担任新生辅导员工作近十年,他认为家长孩子消费理念的支持或默许,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攀比、甚至炫富心理的养成。

  孙老师:我刚当大学导员,那时候新生刚入学就有个别学生喜欢攀比,比如喜欢用名牌手机、爱穿名牌鞋,但属于个别现象,大多数孩子还是比较勤工俭学的。但是近几年就感觉“拼爹”现象特别严重,有的学生刚入学笔记本是苹果的、手机是苹果的,互相攀比、互相拼,心思也不在学习上。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可能是家长的普遍心理。其实从自己的收入来讲,花上万元的标准配置送孩子上大学,的确还是有一些吃力,但是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够让孩子在学校受苦,被人瞧不起。

  河南

  来自开封的王鹏程今年被郑州大学工学院录取,明天是学校新生报道的第一天。今天一大早,他就和父母从老家赶到郑州,准备办理入学手续。王鹏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再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费,按照一个学年9个月计算,他至少需要花费13800元。

  王鹏城:学费3600,书本费400,住宿费800,总共是4800块钱,生活费1000左右,吃饭什么的,买点日常用品。不

  记者:够花么?

  王鹏城:1000块钱一个月不够花。如果谈恋爱肯定少不了花钱。

  河南各高校的学生宿舍除6人间外,还有条件更加优越的4人间,住宿费更是高出了不少,大一新生黄宁住的就是这样的房间。

  黄宁:不同房间价钱不一样,我住的是四人间,四人间1100,有独立卫生间,有大阳台,人数少一点,上铺下桌。

  在黄宁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他的宿舍,里面不仅有独立卫生间和大阳台,空间也十分的宽敞,此时此刻,黄宁的几个室友正聚在一起相互攀比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黄宁的室友张弛说,这种行为在学生当中十分普遍,不足为奇。

  张弛:无非就是手机,电子产品。大家都是觉得自己的手机不好用了,功能跟不上了,就想存钱或者向家里要钱买新款新手机。

  郑州大学周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所学专业及家庭条件不同,学生在学校的花费就会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相互攀比也很常见。

  浙江

  在温州医学院上大一的平阳小姑娘璐璐告诉记者,她每月的生活费大约2000元,确实高了点,但是看到许多同学打扮时髦、频频请客比阔气,自己也会虚荣心作祟。

  璐璐:在我们班里,像我这样每月2000多生活费的同学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达到3000元。我承认自己花得比较大,可是这个年纪的女生就是爱打扮跟潮流,现在化妆品、衣服都不便宜,买差的在同学面前也没脸,我也不得不买名牌服装和化妆品。

  大学生作为纯粹的消费者,一个月该花费多少钱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家住平阳县鳌江镇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打从孩子上大学起,家里的负担也是越来越重。

  王女士:都是独生子女,有时候孩子的无理要求往往都听之任之,生活费也是越来越多,家庭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现在每月的大部分工资都给孩子做“生活费”,他总说不够花,我怕他在学校吃不饱,或者买东西太差给同学取笑,能多给点就给,自己省一些。

  记者也采访了当地几所大学的辅导员,他们也纷纷表示,大学生如此离谱的攀比消费观念实在让人担忧,不知何时开始,社会的“超前消费”在校园里也兴起了一股的热潮,很多大学生都办起了信用卡。

  大学生:像学校的年轻人,超前消费都成了一种时尚,大学生新生入学就有银行在校园设点办卡,学生都非常积极踊跃,他们也不考虑自己还是学生没有赚钱能力,花了之后还还是得靠父母。

  广东

  近几天,有记者在广州大学城内随机采访了30名到不同学校报到或者是踩点“参观”的准大一新生。结果发现,近80%的新生为入学购买的衣服类花销近2000元;超过90%的同学的手机超过2500元;还有超过70%的学生计划入学后就购买笔记本电脑,期望价值为4000元左右;而床上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支出约1500元左右;旅行箱一般需要500元左右;银行卡内零用钱大多约2000元,共计13500元。再加上学费以平均5000元计算、住宿费也以平均1500元计算,“开学消费”合共2万元。

  记者调查:再穷不能苦了孩子

  究竟要花多少钱才是合适的呢?北上广高校云集,物价相比其他地区又高一些,在北上广读大学的学生,生活成本有多高?中国之声记者刘黎对此进行了采访。

  北京、上海、广州,接受采访的同学们每个月基本的生活费都在1000到2000块钱。郑俊杰在暨南大学学信息工程,他说生活费部分,大头在吃饭上。

  郑俊杰:我们学校饭堂还算便宜,一天20,一个月600块左右,这不包括我平时出去玩的,平时再出去吃饭、玩,一个月就1000左右。

  郑俊杰说,班里的男生基本开销都差不多。同在暨南大学的张宇昂补充,大家还会给自己安排些课余活动,尤其是大一、大二时,社团活动多,聚餐、出游的机会也更多些。

  张宇昂:平时的一些活动、聚餐或者一起出去玩之类的花费比较大一些,一个月会去几次。

  艺术类的学生,学费大约是普通专业的两倍,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为例,赵同学开学上大四,他说一年学费一万块,住宿费1500,生活费也在1500左右,他能代表大多数的状况,不过也有个案。

  赵世浩:艺术类的不会比普通类的高许多,就一般学生不会高许多。某一些同学,大一刚进来的时候会花到一个月两万块钱。

  明年毕业,开学后找工作成了头等大事。赵同学说,班里30%的学生大四开学要搬出宿舍租房住,以学校北门的新楼盘为例,一居室一个月要3300。北上广的大学生有个共性特点,希望出国深造的很多。托福、雅思考试,辅导班价格不菲,考试费一次一千多。

  赵世浩:有的人去学英语,托福、雅思,这个费用可能就比较高,有的同学报一期雅思班大概就会有6000块钱,学20天。

  上海交大德语系的周同学说,学校有去德国交流的机会,班里30个同学只有一位没去。

  周扬帆:出国像上个学期去德国,半年大概七八万。

  记者:就是像交流那样?

  周扬帆:对,之前暑假也出去过一次,一个月一万到两万左右。

  普通专业,一年学费几千块,住宿费1000多,记者采访到的同学几乎都是开学初,父母一次性打一两万给孩子,自由支配。

  一次性打款,让孩子自由支配,这给家长省了事儿,也给了孩子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如果孩子缺乏理财观念,再加上一些人的攀比心理,可能就经常会遭遇“财政危机”了。接下来听听浙江省的报道

  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的萧山大三学生小高显得有些无奈。小高说,他每月花在一日三餐上面的生活费也就六七百块钱了,可校园里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吃饭,日常交往上的花销也不可少。周末K个歌,同学之间聚个餐,每个月没个两三千块钱还真下不来。现在交了女朋友,花销更大了,虽然家里每月能给一千块生活费,可往往没到月底,钱就花光了。

  小高:一般也就月底问家里要点钱吧,月初是肯定不能要的,实在钱不够就问同学借点,到月底再还吧。问家长要钱的话一次也就要个1、2百,不能多要,家长也不可能真给个一两百吧。

  就读于临安林学院的小全是一位腼腆的女生,今年刚上大二,开学以后她每月的生活费将会从八百提到一千二。小全说,大学里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逛商场,三四个小姐妹一起,每次总要买些东西回来。说起自己的月花销,小全不好意思的说,她的生活费一半都花在了买衣服和化妆品上面了。

  小全:女孩子总是爱漂亮的啊,我就是忍不住总是想买东西,买回来了以后其实有些也没什么用。

  采访中,同学们表示,学校里在消费上相互攀比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看平日里穿衣的牌子,用什么样的化妆品,背怎样的包包。随着手机应用功能的增多,用怎样的手机也很有讲究。浙江传媒大学的小陆告诉记者,她们寝室曾经在一周之内所有人都换了新手机。

  小陆:一个寝室有一个室友她先买了个小米手机,然后我们其它三个人都觉着自己的破手机拿不出手,后来另外两个换了三星的最新款手机,我也向家要钱赶紧买了个苹果。

  同学:像我的话化妆品一般用的都是进口的,包包呢一定要用的好一点,比如说普拉达或者LV的,因为拎出去的话主要就看一个包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家长给孩子打生活费普遍是按月发放的,这是因为不少学生缺少理财的观念。

  家长:现在的孩子怎么说呢,反正你给他们多少钱,他们就能用多少啦。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是中国家长的传统观念,然而很多家长又害怕孩子攀比、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市民陈先生的儿子今年就要上大学了,进了大学校门,也意味着孩子来到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生活环境。孩子出门在外求学,给钱少了怕孩子受苦,给多了又怕孩子学坏。

  陈先生:没办法,给多给少都是个问题,不太好办,反正现在也是大家问着给,看别人给多少,我也给个差不多的就行了,平时也关注他怎么花销的,再根据他的花销在确定给他多少钱,也只能这样了。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回应600元生活费:只是参考

  前些日子,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走红网络,因为这封信当中建议家长每个月给孩子600块钱的生活费,最多不要超过800-1000块钱,甚至在网友当中就掀起了一场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600块钱究竟到底够不够的大讨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建议,600块钱究竟会不会正如学生所说的太苛刻了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团委书记应中元老师在节目中作出回应。

  应中元:我们学校对新生家长一封信里有这样一句话,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1000元。这建议在网上引起大讨论以后,有的同学说极具杀伤力,有的同学说断了他们的财路。网友们所反映的认为有杀伤力、或者断了他们的财路,反映出目前在大学生当中还存在那么一些同学有“啃老”、“拼爹”的观念,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家庭对年轻一代教育的问题。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问题,所以勤俭节约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太一样,我们给家长6000-1000的消费建议,最终就是参考和建议,是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理性消费、艰苦朴素、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一味靠家长、伸手要钱。当然我们的建议也是基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基本了解提出来的,不是盲目的,目前高校也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奖、勤、补助,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多种途径获取生活费。

  对于这条建议,绝大多数的家长是抱支持态度的。我们随机对100多位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学校倡导的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理念,绝大多数家长是支持的。对于学校提供月生活费的参考标准,也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同。网络上学生对这个问题反映不太一样,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认同的,特别是对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理性消费的理念非常认同,社会、媒体更多关注的不仅仅是600块钱或者1000块钱的数字,更应该看到社会、学校所提倡得勤俭自强的理念,更应该看到社会对大学生、对校园的一种理性消费的期盼。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侯静:啃老削弱独立性

  侯静:新生刚入学需要买的东西比较多,浙江大学的建议只是一个参考,但是不要过于高,1000-1500是比较正常的水平。

  助推了大学校园的奢侈之风,这是家长、学校包括学生三方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家长,家庭对孩子来说是最早的社会化的场所,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正确的引导。其次,大学生虽然是18岁以上,但是控制诱惑的能力还比较弱,现在的电子产品更新比较快,传播也很广,家长在钱上应该加以控制,给他基本的生活费。以前大学生都是靠自己勤工俭学。家长应该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和自食其力的能力,而不应该是放任,这样就助长了孩子相互攀比的现象。

  要是助长大学生的高消费,危害是很严重的。首先大学生还没有收入,没有经济的独立,他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更多的时间考虑换手机,买名牌包和服装,四年的有限时间里浪费了很多、很宝贵的青春,也助长了贪慕虚荣。第二,“啃老”也会削弱自食其力和独立的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今早进行人生规划

  储朝晖: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消费过度,实际上客观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的收入要超过一个孩子的消费,有比较宽裕的条件。另外,培养孩子就是提供了孩子不需要的东西,没有让孩子真正自主。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现实的方案就是让孩子提早自主,决定自己的事,自主地用钱。从人生规划上,就是尽早做人生规划。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