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团省委在全省统一启动“我的中国梦”2013年浙江省关爱农民工子女公益夏令营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爱这个群体。12万人次的农民工子女,有了一个精彩的夏天。
家门口的俱乐部
马上就要开学了,跟着父母来到杭州上学的四年级学生汪卓东,还是对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念念不忘。
“我搭过帐篷,卖过牛奶,收过要干洗的衣服,帮来拍照的叔叔阿姨梳过头发……”说起这个假期自己的成就,平时不爱说话的小男孩掰着指头数,眼睛亮亮的。
为了让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更便捷地参加暑期公益夏令营活动,杭州团市委、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推进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共有242家家门口的俱乐部面向孩子们开放。各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利用假期组织开展“社区DO都城”、“我是小社工”、“图书漂流站”等各类青少年教育活动,11000人次的孩子参加了活动。
“和城里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的性格会相对内向,甚至有些孤僻。社区俱乐部对所有的孩子开放,就是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一起,让他们学着社交,学会与人相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每个俱乐部的地点选择,也有讲究。社区一般会把俱乐部安排在热闹又安全的商业街附近,像上城区紫阳街道北落马营社区,就把凤山桥直街作为活动场所。凤山桥直街的两边都是商业店面,俱乐部的合作商家,种类多,又集中,孩子活动起来方便也安全。
企业里的新乐园
余姚梁弄镇湖东村,离四明湖水库不到500米。每到暑假,在该村的世纪工矿灯具有限公司上班的王昌好夫妻俩,最担心的就是一双儿女的安全,“离水库太近了,担心他们出事。”
这个假期,他们的烦恼消除了——公司专门建立假日学校“小候鸟之家”,免费托管30多名外来务工子女。
“小候鸟”的这个家,安在一间5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空调是现成的,原先开会用的投影仪,给孩子们放电影、动画片;置办了电脑、乒乓球桌、儿童读物等供孩子们课余玩耍;还请了2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负责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教学,周末则由当地两名大学生“村官”来上课……
结合农民工子女暑期集中进城探亲的实际,团省委采取措施有效整合资源,丰富城镇农民工子女的假期生活。在永康,团市委依托企业提供的1500平方米室内场地,创办暑期驻点企业的“驻企少年宫”,主动走进企业服务“小候鸟”;余杭团区委则招募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全区中心镇街、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和集体经济发达的村级组织,开展“小候鸟暑期假日学校”公益夏令营活动,为近5000名农民工子女开展假日活动。
农村娃的大篷车
尽管已经过去近1个月了,武义县俞源乡樊岭脚村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时谈论最多的,依旧是让他们乐得双脚直跳的“民生大篷车”。
“从来没玩过这么好玩的东西!”桃溪小学四年级学生徐佳和他的伙伴们,在志愿者哥哥姐姐的帮助下,首次见识了气旋冰球、桌面足球、超级大转盘……
今年,我省通过“流动青少年宫”的形式,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民生大篷车”、“快乐大篷车”为主要活动阵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暑期公益夏令营活动,变“阵地战”为“运动战”,变“被动受诊”为“主动出诊”,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大篷车就是一个流动在乡间的青少年宫,车里装的都是时下城里最流行好玩的活动器具,暑期给农村孩子送快乐来啦!”武义县流动青少年宫负责人巩老师说,这个假期,团县委向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300余人,重点面向暑期课堂未覆盖的乡镇、村(社区),将科普、法律、自护等内容以“民生大篷车”等方式送到农村留守儿童当中,为3000多个农村孩子搭建了一张“快乐安全网”。
兰溪16个乡镇(街道)的1100多名留守儿童,在家门口接受了心理辅导,参加了趣味活动,还外出远足参观;在萧山,他们的同龄人也享受到整整100场公益夏令营活动,为他们带来快乐的,同样是“哥哥姐姐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