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社保信息
寿险费率改革后首批新品面市 不妨等等再买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9 08:21:55

  小险企肯定要销售那些更多惠及客户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新业务价值往往较低,对资本的消耗也较大

  自8月5日以来,新的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正式实施已有20余天。农银人寿、建信人寿、中英人寿等在内的几家中型保险公司率先行动,已经宣布推出费率改革后的新产品。

  某保险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定价利率放开引起的最直观变化就是保费的调整,各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战一定会打响。他认为,如果有买保险的计划,不妨等到明年再买,尤其是年金类的保险,价格降幅会比较明显。

  价格优势凸显

  个别产品可降7%-26%

  经国务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险已经从8月5日起正式实施新的费率政策。新费率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不再执行2.5%的上限限制,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二是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单预定利率和3.5%的小者。

  上述费率新政落地后,几家中型寿险公司已经宣布推出费率改革后的新产品。目前上市的新产品价格优势成为其吸引人眼球的重要特点。如,中英人寿称,按照3.5%预定利率开发的产品价格要比目前市面上同类型产品更具竞争力。

  建信人寿称,其新产品按照3.5%预定利率设计,与相同保险利益、以2.5%预定利率设计的产品相比,保费根据投保年龄和缴费期间有不同程度的优惠:0至5岁的男性以及0至10岁的女性,采用趸缴方式,保费降低26%;其他投保情形的保费降幅在7%-26%。

  保单“以旧换新”将增加

  新业务价值降幅10%以内

  某保险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费率市场化以后退保的情况会更多,这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媒体的宣传,让保险购买者深入了解新政实施后对自己的影响,从而选择购买调整之后的新产品;二是保险业务员的引导。“长期产品第一年的佣金提成比例是最高的,可能达到30%以上,业务员肯定希望客户退保后再买,这样他就能再赚一次佣金,所以业务员有引导客户退保再购买新产品的动力。”

  据该分析师称,此次预定利率放开的传统险是大型保险公司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预定利率上调对其新业务价值的影响应好于预期。

  “2012年中国人寿的传统长险保单在新业务中占比只有4.6%,但这块的价值贡献度特别高,达到33%。根据我之前做的测试,像中国人寿这种大型寿险公司,假如产品预定利率提高到3.5%,保单量如果维持现在的水平,新业务价值大概下降15%。虽然保险产品不是价格敏感型产品,但是我们假设价格下降后销售量会提升,因此,综合来看,新业务价值的下降幅度应该低于10%,比预想的要好些。”他分析道。

  价格战难免

  小险企受影响更大

  上述分析师表示,传统保险费率市场化后,各公司之间的价格战一定会爆发。同时他认为,如果有人想买保险,可以再等等,至少等到明年再买,价格会便宜不少,尤其是年金类的保险产品。

  价格战打响的原因在于部分公司冲击保费规模的冲动。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职业经理人与股东的诉求不同。负责保险公司经营的经理人首先会考虑规模,保费足够高、规模上去了,他们就可以去宣传,利于公司打开市场知名度。欲做大规模抢占市场,小险企肯定要销售那些更多惠及客户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新业务价值往往较低,对资本的消耗也较大,但对于公司有没有足够的资本、偿付能力是不是充足等问题,则是股东需要考虑的。

  有十多年保险从业经验的麦女士认为,寿险费率市场化后,国内保险业会经历两三年的混乱期,不排除某些险企为抢占市场不考虑盈利的不规范行为。“在国内保险市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我对保险公司集中推出的新产品的突然"便宜"会持续多久持谨慎态度,会不会有新产品销售一阵子又不卖了?”她分析认为,乱象需要行业慢慢调整,从长期来讲,各险企还是会回归理性,逐渐回到合规运营上来。而对消费者来说,除了挑选便宜的保险产品,也需要考虑保险公司的资质和信誉。

  价格战不可避免,为了促进市场竞争更加规范,保监会势必加强对险企的资本监管,加速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建设。而在价格战过程中,小险企受资本金和投资能力的约束将更大。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 刘敬元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