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8.26.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心理健康
失恋后为何觉得更爱对方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7 08:30:17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仔细琢磨一下,这种感觉的确普遍存在。当一个人追求你时,你可能没有感觉,和他(她)在一起时,感受不到激情,甚至觉得他(她)很烦人,可一旦他(她)主动地离开你,你就会觉得原来他(她)是如此的好,你早已经爱他爱得不能自拔,他或者她离开你你会生不如死的。这是为什么呢?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陈振华博士为大家解答。

  久爱不觉其爱

  陈教授说,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人持续听一种声音,观察人的脑电波,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这种声音刺激的反应越来越弱,脑电波的起伏越来越小,而猛然使声音停止或者换另外一种声音来刺激,人的脑电波就会产生剧烈的反应。我们都曾经有这样的感觉:当周围有持续的噪音时,通常我们是感受不到的,而噪音戛然而止时,我们才能感觉到刚刚有噪音在骚扰。

  爱情其实也是一种持续的刺激。人长时间的沉浸其中,就会对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这种刺激突然停止,特别是恋人突然提出分手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应。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系列的强烈反应,如激素水平紊乱,免疫系统的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人在长期的失眠、食欲不振、心慌等情况下往往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突然失去心理平衡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够促使人形成某种心态。当别人持续表现出爱慕,被追求的人就会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感觉自己非常出色,简直就是人见人爱。这种心理状态会使人陶醉其中。当恋爱进行一段时间后,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差异会让人产生不满足感。希望恋人对自己更好。可是当恋人突然离开,维持这种自信的环境就被打破,人会感觉自己一下子变得一钱不值。为了挽回以前维持自信的环境,人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会去自伤、伤人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同情。

  借用一句古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人处于一个时时被关心照顾的环境中,会感觉很舒服,但习惯于这种舒服之后,就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一旦失去,就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挫折”增加“吸引力”

  心理学家把失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议”,第二阶段是“放弃或者绝望”。在抗议阶段,被遗弃的一方为了让对方回心转意,会苦思冥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样才能重新使对方爱上自己。他们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恋人的家中或工作场所,然后咆哮而去;他们不停地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写信,一再地拜访两人共同的朋友……随着这些行为的愈演愈烈,被抛弃的一方对对方的爱情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不断地加强。这种现象被称为“挫折吸引力”,意思是当爱情受到阻碍时,被遗弃者对恋人反而爱得更深了。这样奇怪的行为是有生理学基础的。精神病学家认为,这与多巴胺有关。多巴胺是一种控制肌肉运动、并让人产生满足感的化学物质。在恋爱刚刚开始时,产生多巴胺的系统被激活。在抗议阶段,多巴胺的活动也增加,使得遭到拒绝的恋人感觉到更为强烈的激情。

  抑郁后导致偏执

  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曾对114个失恋的人进行评估,发现大约有40%%的人属临床抑郁症,这其中,12%%的人患中度或重度抑郁。抑郁会使人无精打采,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兴趣,只沉浸在导致自己抑郁的那件事情中不能自拔,这就使失恋的一方根本无法把精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他们会觉得工作、学习、生活一切都不重要,只有把失去的恋人重新找回来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专家指出:处于抑郁状态的人由于已经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世界中,会变得非常固执,一旦认定某件事情,很难被改变。由于失恋而抑郁的人会固执地让自己反复考虑这件事情,认定自己要摆脱痛苦,唯一的出路就是使恋人回心转意。爱情就这样在他们的心里变得越来越强烈。

来源: 汉网-武汉晚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