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消费新闻
央视曝光鲜红枸杞硫磺熏制 长期服用伤肝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6 14:59:54

  资料图。

  原标题:鲜红枸杞硫磺熏制长期服用伤肝

  自从国家食药监局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整治以来,“硫磺贝母”“纸制藏红花”等一些被黑心商家加工过的中药材纷纷曝光。而最近,枸杞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央视曝出一些鲜红的枸杞是由超标的硫磺熏制而成,长期服用以后将会损害肝脏。

  【调查】

  颜色鲜艳的枸杞

  二氧化硫超标约百倍

  在央视最近一期《是真的吗》节目中,针对枸杞做了一番调查。采访人员分别在药店、土特产铺、食品公司,以及多个药材交易摊点上购买了枸杞,其中还有“神秘男子”推荐的颜色特别鲜艳的枸杞。经过检验中心检测以后发现,药房购买的枸杞硫磺含量在规定范围内,而药材交易中心的枸杞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而从“神秘男子”手中购买的枸杞,二氧化硫含量更是超标约一百倍,令人咋舌!值得注意的是,这超标百倍的枸杞,不但颜色比其他的枸杞更为艳丽,价格也便宜了不少,而且靠近鼻子就能轻易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药店:枸杞进药房经过严格检查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南京的几家超市。作为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保健食物,枸杞的品牌很多,既有散装称量,也有精美的盒装产品。产地基本来自宁夏,价格随着包装的精美程度各有不同。在新街口的几家药房,也有枸杞出售,与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枸杞基本都是盒装或者瓶装,价格也比超市里贵,一盒250g的枸杞售价70元。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药店售卖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这也是为什么药店会比超市卖得贵一点,我们这里质量有保障啊。”

  记者仔细观察了几种枸杞的外形,颜色差别不明显,分辨不出有没有经过超标硫磺的熏制,也闻不出哪种枸杞有很刺鼻的味道。

  【危害】

  二氧化硫超标将破坏肝肾

  现代快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根据国家标准GB/T18672-2002《枸杞(枸杞子)》中的规定,枸杞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50mg/kg,而且从今年6月底开始,药材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标准就已经开始实施,一旦发现中药材中二氧化硫超标,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将有执法依据,对相关生产单位进行处罚。

  枸杞为何要用硫磺熏制?原理和贝母、菊花等中药材相似,因为熏制以后不但能够防虫,延长保质期,还能够提亮药材外观,使其看上去“卖相”更好。二氧化硫残留过量以后会有什么危害?医生和营养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将会损伤人体内粘膜,并且破坏人体的肝肾功能。

  【鉴别】

  枸杞泡水变红说明被染色?不靠谱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辨别这些被熏制过头的枸杞呢?江苏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师培训办公室主任颜晓东表示,挑选枸杞子时,千万不要“好色”。“因为天然的枸杞,在生长时由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颜色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偏色,而且经过晒制以后,颜色比较暗。如果经过过量硫磺熏制,颜色会特别鲜艳漂亮,而且没有色差,红得非常均匀,这时候就要千万小心了。”对于一些网友所问到的“枸杞泡水后水会变红,是不是代表着被熏制过或者被染色过”这个问题,颜晓东表示并没有科学性。“因为枸杞本身有颜色,而且是水溶性色素,泡水以后自然会溶解一些在水里,使得水变红。”

  【延伸】

  那些不能光看“卖相”的食物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实际上食物也不能光看“卖相”来决定好坏。颜晓东举例,除了枸杞,贝母、山药、银耳、菇类、菊花等如果色泽鲜亮,特别白,也很有可能是经过硫磺熏制;不少市民喜欢吃健康食物,尤其以粗食杂粮为主,但颜晓东提醒,有些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惜将普通的馒头染色加工,冒充玉米馒头。而不少杂粮面包看上去是棕色焦黄,让消费者以为是用杂粮做的,实际上是商家加入了焦糖和添加剂“伪造”而成。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