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徐颖之
因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中关村诞生了大批的创新成果,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创业“神话”。
在这背后,作为全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并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对衢州来说,与中关村的战略合作,是一个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但愿,在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中,衢州能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特殊咖啡馆“调制”草根创业梦想
中关村海淀图书城步行街内鑫鼎宾馆的二层,被称作“民间孵化器”的车库咖啡馆低调地隐藏在这里。
每天点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这里享用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以及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会议室、网络等各种资源和免费服务。因此,车库咖啡馆不仅成为草根创业者的聚集地,也成了许多投资人的“项目库”。
近一年来,怀揣创业梦想的段利军每天都会光顾这里。在这个咖啡馆的一个角落里,他创办了北京掌游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并成为“一战到底”APP教育游戏软件的创始人。
“在这里办公,不仅能省50%的成本,还能和其他创业团队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跟投资人接触的机会。”他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团队已经获得了投资人的青睐,将搬到属于自己的办公室里。
在中关村被命名为“创新型孵化器”的几家咖啡馆中,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除了调制美味的咖啡,它们还“调制”着许多草根创业者的梦想。车库咖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业后的两年里,有100多个创业团队在车库咖啡里“孵化”,其中4-5个年收入已经过亿。
“创新创业,这里具备最肥沃的土壤。”中关村管委会宣传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短短两三年里,中关村涌现了55家形式各样的孵化机构,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6000多家。创业者可以在“车库咖啡”等民间平台上,和各类创业服务支持政策无缝对接。
“1+6”新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今年5月全线贯通的北京地铁10号线的轨道上,铺设的隔振系统首次采用了国产系统。这一科研成果能顺利转化,靠的是“1+6”政策。
“1”是搭建一个首都创新资源平台;“6”是支持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政策,包括股权激励、税收优惠、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等。
“要是没有股权激励政策,我们这项技术恐怕现在还躺在实验室里。”对此,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带头人邵斌深有感触。
以往地铁线路上采用的减震设施全都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供货周期长,还受到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通过3年时间的研发,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在2009年初掌握了这项技术。
“技术有了,可一年多时间产业化项目都没有进展,直到国家和北京市在中关村进行股权激励试点改革。”邵斌说。
2010年底,国务院原则同意在中关村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将减振技术作价1000万元,成立了九州一轨公司,30%的股份由邵斌等7个核心研发人员所有。之后又引入战略投资和股权投资,解决了资金困难。如今,邵斌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而且已在北京、哈尔滨、武汉、西安、郑州等地轨道交通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十余年的独家垄断,成为在“1+6”政策影响下的新一批中关村传奇。近几年来,1000多位科学家凭研究成果变成了高科技企业的股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