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消费观也不同,家长和孩子发问——
“新电脑、iphone5、ipad大概1.2万元,新衣服、鞋子、包包花了3000多,学费、住宿费用了近9000元,3张机票3000元,去了学校还要买床上用品等,杂七杂八的怎么也要1000元吧。”毕业于绵阳中学的苏怡心今年考上了山东大学,9月7日就要去报到,近日开始疯狂购物。苏妈妈一笔账算下来,还没进校门,就已花了2.8万余元。
新装备怎么买?
学长支招:没必要一次买到位
在苏怡心生活的圈子里,这样的“开销清单”很常见。“手机电脑都是‘标配’,我们也没买很贵的东西,都只买了必备的。”她说,闺蜜有去北京、上海、浙江上大学的,也有去陕西上大学的,跟她花的钱差不多。苏怡心告诉记者,高考一结束自己就换了新手机,买了两双高跟鞋,还给衣柜来了次“大换血”。眼看要开学了才发现,两个28寸的箱子都塞不下这些“新装备”。“我们觉得该花就花,周围的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消费水平,不能亏着孩子。”苏妈妈说,身边大多数家长都跟她一样的态度。
也有些准大学生没把“标配”当回事。同样毕业于绵阳中学的张凌,9月13日就要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读,没有新手机,没有新相机,没有ipad4,他只买了一台3000元的电脑。“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没必要赶潮流,够用就好。”18岁的张凌言语中透露着成熟,他准备把妈妈的旧手机作为自己的“新机”使用。
老生的建议是什么呢?四川大学准毕业生袁婧已经在川大生活了六年多时间,她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跟张凌想法一样的新生,“一次性把电脑、ipad、相机、iphone搞到手没必要。”袁婧说,笔记本电脑作为最基本的配置是需要的,手机都有拍照、游戏等功能,所以ipad、相机这些,就先“浮云”一下吧。
已经到西安交通大学军训快一周的盐亭农村女孩肖佳就是典型的“三无”新生。8月17日,肖佳带着一大包衣服和被褥坐火车到了校门口。她的“开销清单”很简单,没有买电脑和相机,也没换新手机。
生活费怎么给?
学长支招:建议前三个月记账
目前,浙江、重庆等地的大学已陆续开学,新生们陆续走进校门。除了暑假购买新装备开销外,还有每个月固定支出的生活费在向家长的钱夹子招手。日常吃饭、电话费、网费、聚餐、娱乐、添置新衣物等,都得花钱。“简约型”,“标准型”,还是“豪华型”?全看你咋花。
由于不了解当地消费水平,苏怡心妈妈只能估摸着定了一个“试用价”——每月1200元,一个月后再调整。记者随机采访了近10名“准大学生”后发现,家里开出的“试用价”均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
肖佳的父母在新疆打工,第一个月给了她1000元生活费。“我发现大学食堂比我们高中便宜多了,一天吃饭我只花十多元,这样一算,每个月的生活费还能省些下来。”肖佳体谅父母的辛苦,省吃俭用。
“学姐学长们说,这个是平均水平,如果天天只吃食堂、社交活动少,一个月几百元就够了,如果经常聚餐、逛街什么的,2000元都打不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新生周舒蔓说。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一样,消费观不一样,不同城市的生活水平也不一样,怎么才算‘标配’?”家长和新生满腹疑问。对此,有学长建议新同学前两三个月学着记账,了解自己的开支情况,之后就知道一个月大概需要花多少生活费了。
今年刚硕士毕业、曾任过川大新生辅导员的邹旻说,“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提倡新生买i-pad、单反相机,入学开销本来就大,不必要的开支应当节省。聚餐娱乐一定要适度,买新衣物也要有节制,否则花钱如流水,再多生活费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