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8.26.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生态洞井村如何实现旅游转身?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3 09:03:20

  洞井村位于金东区源东乡西部,太阳岭古驿道的起点,这里不仅有千亩原生态竹林和松林,还有泉井、老街、庙宇、牌坊等人文遗迹,风景秀丽。作为金浦古道的一部分,这里自古繁华,驿馆遍布、商肆林立。

  改革开放以来,洞井村依靠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开办过水泥厂、石灰厂,村集体经济一度辉煌。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落后产能企业先后关闭,这个1000多人口的山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如何筹集社会资金,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重振昔日辉煌,或许是洞井村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时过境迁:老旧房子多半面临坍塌

  从曹宅上车,半个多小时车程就来到了洞井村。村口是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又叫红殿,始建于明代,古时因往来商贾多,盗匪时常出没,村民为祈求平安建了此庙。据村主任曹贤华介绍,关帝庙建成后几经修缮,物品陈列已基本恢复原貌,但最近一次修缮已是在15年前,因此看上去不免有些沧桑。庙内有12幅金字手书楹联、青石供桌、香炉等。

  关帝庙前的水泥路直通村里。村中有条溪叫芗溪,长逾千米,将村庄隔成两部分,使得洞井村溪村相融、溪山相映,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在芗溪的西北面,遗留着许多历史的印记。村中的老街曾是太阳岭一带最繁华的通道之一。作为太阳岭古驿道的起点,洞井老街一度是商贾往来、公文私信传递、民间百姓出行的必经之路。

  82岁的曹景瑞老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住在街边的老屋里。他告诉记者,自家的这栋木结构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传到自己已经是第五代。曹大爷说,这间老屋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最近几年没有修缮过,因此看上去有些破败。附近的很多房子跟自己家的情况一样,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我嫁过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住在那片老房子里的。”住在老街最西面的江巧仙老人回忆,自己嫁到洞井村60多年了,见证了老街半个世纪的变迁。那时候这一带繁华热闹,现在只剩下他们十几户人家还住在这里。

  据了解,洞井村西北面的老房子多建于明清时期,现在一半以上的房子都残旧不堪。我们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发现村里的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宅也都岌岌可危。

  冷静分析:历史遗留成发展“绊脚石”

  洞井村村口伫立着的两栋气派的房屋,与沿山而建的古朴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房前“源东水泥厂”五个大字,显示着这个小山村曾经的辉煌。

  洞井村有着丰富的地质资源,地质队、挖煤队、采矿队等都曾在此驻扎,来往的人流给村子带来了繁华。“以前我们村就跟集镇一样热闹。”老支书曹福定回想过去不禁感慨。

  富庶的地质资源为村子带来了兴旺,也给它留下了至今未“治愈”的后遗症。“水泥厂已经关停,但它留下来的土地归属问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说到这,曹贤华眉头紧锁。

  原来水泥厂早在解放前就已进驻洞井,因历史原因,土地使用权几度变更,又因发展需要,厂址几度扩大,村民被租用的土地也一再增加。“当时产权意识淡薄,虽然有些纸质的文书,但大多不规范,也没写清年限,租用界限也都不清楚。”曹福定无奈地说。

  水泥厂、石灰厂等占据的近200亩土地,前些年通过造地改田已改造完毕,只剩下两栋厂房遗留在那里。据联村干部黄文进介绍,该村计划将这些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因土地涉及的村民较多,如何对土地划分,乡、村两级至今没能拿出一个具体方案。

  由于水泥厂遗留的土地纷争问题,造成了村民之间不团结、村民对村两委不信任。“很多工作都因村民的不支持而夭折。”黄文进说,乡里曾打算把村里的大礼堂拆掉建设休闲广场,但由于村民的反对,这项工程停滞了。现在这个占地575平方米的大会堂,除一小部分面积改造成村老年协会外,大部分就荒废着。

  “除此之外,村庄建设过程中,因村民不支持而导致村干部无法开展工作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说到这,曹贤华叹了口气,“看来化解村民心头的‘疙瘩’才是当前工作的重心。”

  何去何从:发展旅游才是出路

  “源东乡的溪流整治已被纳入金东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了,村中的芗溪整治也是项目之一。要是将溪流治理好了,无疑为整个村今后的发展开了好头!”这是曹贤华在和记者谈及村庄发展规划时,说得最多的话。

  “其实我们村文化底子是不错的,要是发展起来肯定有看头。”村支书曹益生说这话时,自信的语气中透露着些许遗憾。他说,洞井村与婺城区汤溪镇寺平古村的古建筑相比,不论从样式、种类、艺术价值上来说,都不会逊色。如果有政府及社会资金前来包装、开发,一定能弄出名堂来。

  据黄文进介绍,在今年金东区“两会”上,曾有政协委员提出《加快开发源东乡古驿道,规划完善北线旅游》的提案。一旦提案得到落实,洞井村必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黄文进说,该村除了古建筑资源外,还有千亩生态林,共有连片毛竹林800亩和松树林1000亩,松树林基本上是40多年未开发的原生态山林。

  “就源东乡来说,我们村的树林最多。”谈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时,曹贤华一脸的自豪,“将树林中的杂草清理干净,完善道路等配套设施,那就成了人们假期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了。当然,洞井村的优质无公害水果资源,也将会是旅游发展的亮点。”

  “以旅游带动村集体收入,立足源东乡西部中心村建设,积极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洞井村必然会有灿烂的明天。”起身跟我们告别时,曹贤华的言语之间似乎多了几分底气。

 
来源: : 叶 骏  周建福 : 诸葛 作者: 记者 叶骏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