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炬华科技IPO前夕 高管突击入股利益链条隐现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8-21 08:21:34

  上周证监会最新的IPO在审企业情况表新增两家排队企业,新股发行开闸点也逐渐临近。在这种背景下,早在去年5月份就已过会,发行2500万股的杭州炬华科技有限公司无疑近水楼台,登陆A股市场已经不远。有媒体报道称,在炬华科技面临IPO前夕,部分股东突击入股引发业界对其投机质疑。同时,有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猜测,这其中可能潜藏一条由保荐人穿针引线、高管低价入股的隐秘利益链。

  IPO前股东“突击入股”

  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能计量仪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日期为2010年12月22,公司注册资本为7,500万元,实际控制者为丁敏华。丁敏华为公司最大股东,占股35%。洪军等6个自然人占股65%,其中崇德投资为公司的第5大股东。

  据媒体报道,崇德投资是原银江股份

  董秘杨富金与另一名自然人股东陈建青在2011年3月共同出资2000万元成立的,其中杨富金出资1800万元,占股90%。崇德投资成立后的第二个月,即出资1543.75万元入股炬华科技,以4.75元/股的价格获得炬华科技325万股,占股4.33%。有数据显示,2011年电气设备行业动态市盈率约为26倍,可比智能电表公司的2011年动态市盈率为32倍。就在杨富金与陈建青入股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炬华科技就递交了上市环保核查材料,开启IPO冲关之路。

  据悉,所谓“突击入股”就是一些具有特殊资源的人士,在公司即将IPO上市的前夕,以极其低廉的价格突然成为其股东,拥有该公司股份,从而获得巨额利润。此前证监会曾表示,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为证监会受理日前半年之内,主板拟上市企业则为招股书刊登日前一年以内为“突击入股”,将严格监管此类问题。对此,有分析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崇德投资入股炬华科技正符合“突击入股”的标准。

  此外,记者在在炬华科技招股书中发现,2011年上半年,正高投资、崇德投资、浙科银江三家投资公司突然入股炬华科技,后两家公司增资的时间距离招股书披露不满一年。前两家投资公司的各个自然人股东履历均已披露,但崇德投资自然人股东陈建青和浙科银江主要股东王毅、徐理虹、钱小鸿等的情况却并未注明履历情况。

  高管低价入股利益链隐现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9年11月,浙江金固上市冲刺的最后关头,杨富金就以3.08元每股的价格出资338.8万元获得浙江金固1.22%的股份,按照22元的发行价格计算,杨富金可获得7倍的溢价。同期入股的还有银江股份前十大股东之一的杨增荣。杨增荣此人曾因在银江股份、东方日升

  等公司上市前夕突击入股、因与海通证券

  存在灰色交易关系而闻名资本市场。分析发现,上述人士投资的几家公司共同保荐人都是海通证券。有分析人士认为,,其中或存在由保荐人穿针引线、高管低价入股的隐秘利益链,目标可能是券商保荐人、公司、高管三方互利互惠。

  公司第三大股东余钦,在2004年以前一直在山东电力集团任职,主要从事实业投资,所投资项目主营业务大多与电力系统配套项目。据媒体报道,炬华科技招股书显示,2009年7月公司筹备上市之际,公司实际控制人丁敏华等17名公司原始股东按注册资本1:1的价格向余钦转让422.20万元出资额,持有公司10.555%的股份。此人还持有东方电控股子公司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35%的股份和同行业上海振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

  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炬华科技在公司上市前,引进外部股东余钦突击入股或许为了利用其在电力系统的人脉资源,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市场。拟上市公司愿意接受上市公司高管的PE投资,上市公司的高管在其原任公司上市时所累积的资源很可能会帮助其打通各方面的关系,为企业成功上市推波助澜。

  目前,证监会对于PE投资IPO项目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从最早的拉长锁定期,到终级追溯式核查,再到严控“公务员、银行人员、中介人员及亲属”等四类人成LP或股东。上述人士还表示,炬华科技多位股东在目标公司申报IPO材料前夕进行入股,同时在多位股东未注明履历情况下,无法排除利益输送嫌疑。

  记者了解到,这已经不是炬华科技首次被爆出问题,在去年6月份其发行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2500万股时,就已被爆出涉嫌“伪高新” ,具备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为28.81%,完全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同时,其销售费用率也存疑,数据显示,炬华科技自主品牌产品销售收入从2009年的1407.04万元增长至2011年的30531.77万元,增长了近21倍,占比由6.56%提高至63.93%,但为何公司销售费用仅增长6.4倍,销售费用率仅提高了2%?

  据财经国家周刊、中国网

来源: 东方财富网 作者: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